三、说理透辟 , 善于辞令 。这篇文章 , 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 。这个主题本身 , 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 , 使辞令引人入胜 。从这点来说 , 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秦、晋围郑 , 完全与秦无关 , 秦国所以出兵 , 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 , 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 , 以扩张自己的势力 。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 , 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 , 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 , 反过来帮助郑国 。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 , 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 , 晓之以利害 , 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 。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 , 他奉命去说秦君 , 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 , 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 , 处处替秦国说话 , 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 , 面对大国的君主 , 却能够不亢不卑 , 从容辞令 , 既不刺激对方 , 又不失本国尊严 , 语言的分寸 , 掌握得恰到好处 。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 , 却说了五层意思 , 说得委婉曲折 , 面面俱到 , 从亡郑于秦无益 , 说到秦、晋历史关系 , 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 , 步步深入 , 层层逼紧 , 句句打动对方 ,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⒈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 , 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 , 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 。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 , 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
⑴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 , 而与秦国无关 , 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 , 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
⑵秦、晋两军 , 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 , 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 , 两军分驻南北两边 , 互不接触 。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
⒉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⑴文章篇幅虽然短小 , 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 , 层次井然 。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 接着由佚之狐推荐 , 引出烛之武 , 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 , 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 , 慨然应允 , 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 , 秘密私访秦伯 , 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 , 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 , 并派人戍守郑国 , 最后晋也被迫退兵 , 郑国转危为安 , 这是故事的结局 。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 。
⑵波澜迭起 , 曲折有致 。秦晋两军夹击郑国 , 形势十分危急 , 在这关键时刻 , 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烛之武 , 并断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 师必退 。”此为一波 。但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 , 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臣之壮也 , 犹不如人;今老矣 , 无能为也已 。”显然 , 烛之武对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有看法 , 对自己过去所受到的排挤也是愤懑不平的 。此时 , 郑伯赶紧认错:“吾不能早用子 , 今急而求子 , 是寡人之过也 。”并指出:“然郑亡 , 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深明大义 , 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 , 不计私怨 , 捐弃前嫌 , 毅然应命 。这寥寥几笔 , 给行文平添了一层波澜 。烛之武利用黑夜 , 秘密出城会见秦伯 , 并说服了秦伯 , 秦伯答应退兵 。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 , 形势又紧张起来了 , 故事出现了第三折 。最后 , 晋文公分析了形势 , 认为“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不仁;失其所与 , 不知;以乱易整 , 不武 。”也撤了兵 。至此 , 郑终于转危为安 。
- 风水神算先生 中国风水大师第一人
- 送老师的礼物
- 赞美老师的诗句和名言 对老师的赞美的话
- 你快小学毕业了,请给一位老师或一位同学写一段临别赠言?
- 商务英语可以当英语老师吗 商务英语是学什么毕业后能干什么企业
- 朗诵老师的诗歌简短 教师节诗歌朗诵大全
- 一个军有多少人?几个师? 部队一个营有多少个人
- 青你2成团名单排名 青你2导师首秀
- 关于教养的名言名句 关于教养的精辟句子
- 赞美老师的诗句和名言 赞美老师的优美句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