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名的元宵节古诗 描写元宵的古诗( 二 )


苏东坡不由地想起了,之前他在杭州度过的三个元宵节 。杭州的元宵节,月光皎皎,灯火辉煌,大街上看灯的人们美好如画,络绎不绝 。
富贵人家在元宵节这天更是无比奢华,他们在帐底吹笙,香气撩人 。另外,杭州的气候非常清润,在元宵节这天,“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那种放松和惬意真的令苏东坡十分难忘 。
但是密州既没有杭州那么大,更没有杭州那么富,加上连年的旱灾和蝗灾,使得密州民不聊生,处处粗陋 。
走在空旷的街道上,忽然,苏东坡听到了一阵吹箫击鼓的声音,寻声走去,原来是村民们正在举行社祭,以祈求丰年 。
苏东坡什么都没有说,人们或许也还不认识这位新来的知州,他就那样默默地站在祈祷的人群中间 。
看着那些善良穷困的人们,在为生活而苦苦挣扎,苏东坡的心在隐隐作痛 。他不知道他们的祈祷有没有用,但他清楚地意识到,在密州呆的这几年,他肩上的担子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重了 。
密州的那个元宵节,没有一点喜庆的欢乐气氛,但是苏东坡的爱民之心,却永久地感动着我们 。
李清照在元宵节,怎不思乡念故国
北宋灭亡以后,李清照和赵明诚仓皇南渡,后来赵明诚病死,李清照便避居江南,一个人既尝尽国破家亡之痛,又受够颠沛流离之苦 。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又是一年的元宵节,江南的大地春光融融,但是李清照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几位诗朋酒友驾着华丽的马车来相召,好叫她出去散散心,看看外面的风景,但忧闷愁烦的李清照还是婉言谢绝了 。
纵然年事已高,纵然来到江南已经有些年头,但是李清照怎能忘了汴京当年的繁华 。记得那时,她在闺中有许多闲暇,她们也非常看重每年的正月十五 。
当年的她是那样风华正茂,靓丽俊俏,可岁月的消磨使她如今已憔悴苍老,她头发蓬乱心绪低沉,更怕在夜间出行 。
李清照想,反正这里的元宵节跟我没有什么关系,那就让别人去欢乐吧,我姑且从帘儿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就已经足够了 。
虽然宋室难迁以后,江南为宋朝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无比优越的环境和条件,赵构或许也在为自己南渡的英明决策而沾沾自喜 。
但是宋高宗忘了,总有一些人,在永远眷恋着自己的故国,无论她们到了哪里,无论何时,在她们的心头,都永远高悬着一轮明月,它是那样地大,那样地亮 。
因为,那是来自故乡的月亮 。
陆游在元宵节,心灰意冷欲归隐
陆游五十四岁那一年,宋孝宗亲下诏令,将他调他回临安似将重用,但不久又外放福建,一年之后再调江西抚州供职,依然担任管理盐茶公事的七品佐僚 。
在抚州任上,陆游有感于自己坎坷的仕宦经历,心中郁闷,于是在元宵节这一天,把自己这些年的生活和情怀提笔写给朋友们看 。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
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 。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
陆游开篇即陈述自己的境况:在宦海中沉沦二十多年,白发稀疏,至今还是一个辅佐州长官的老郡丞,在洪州的元宵节随着人流看灯,心中不免辛酸万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