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名的元宵节古诗 描写元宵的古诗

红红火火的春节一晃而过,转眼又到了元宵节 。
俗话说“小年大十五”,如果说春节是一年正月里欢乐的前奏,那么元宵节便是正月中喜庆气氛的高潮 。
从古到今,中国人都有欢度元宵佳节的习俗 。元宵节晚上,不少城市就有大型的灯会,但不管夜晚的大街上如何灯火璀璨,游人如织,我始终觉得现在的元宵节,跟古代相比仍然缺少了点什么 。
缺的是什么呢?思来想去,我觉得缺的是诗意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元宵节的晚上,我宁愿穿梭到古代,和我喜欢的词人们在一起,也不愿随着大街上穿梭的人流,去追逐那份干巴而短暂的热闹 。
随着对历史了解的日益深入,我越发地热爱宋朝 。我爱那个朝代的一切,包括它的兴盛,它的荣辱,它的经济,它的文化,还有它的日常 。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几首宋词,去看一看几位宋代词坛大咖,在他们生命中特定的那一年,度过了一个怎样的元宵节 。
辛弃疾在元宵节,世人狂欢他孤独
1174年前后,著名词人和爱国将领辛弃疾来到了南宋,机会凑巧,他还赶上了南宋那一年的元宵节 。
从小在金人统治区长大的辛弃疾,饱尝了金人对南宋遗民的奴役 。他完全没有想到,宋高宗在他偏安之江左,竟然又缔造出了一个富庶而繁华的太平盛世 。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
宝马雕车香满路 。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元宵节的花灯初上,天地一片灿烂,就像东风吹开了万树繁花,烟火如雨纷纷落下 。
豪华的马车缓缓前行,洒下了满路的芳香 。悠扬的萧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
那个无比明亮的夜晚,看灯的美人很多,她们头戴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着人群走过,身上飘散着缕缕幽香 。
辛弃疾在人群中寻找着心目中的“她”,却无奈怎么也找不着,正在灰心绝望之际,他猛然一回头,却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她 。
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是写元宵节的佳作 。它不但为我们多层次地展现了南宋元宵节灯会的盛况,更重要的是,这首词通过塑造一位孤高自赏、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情志和心声,这首词也因而具有了更深刻的意蕴 。
辛弃疾虽然被称为“词中之龙”,但他毕生的理想是驱逐金兵,收复中原,只是因为南宋统治者一直奉行不抵抗政策,辛弃疾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 。
所以在那个动荡的世界里,辛弃疾一直在寻找着知音,哪怕“众里寻他千百度”他也觉得值得 。因为在抗金的路上,他真的太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与他前行,给他力量,给他支撑 。
但是他找到了吗?那个灯火阑珊处的人是谁呢?我觉得那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寄托和希望 。
或者,那个人根本就是辛弃疾自己,因为多年以来,他一直是自己的同盟,即使站在无边的黑暗之中,他也从不妥协,从不迷茫 。
那年的元宵节,世人皆狂欢,唯稼轩最孤独 。
苏东坡在元宵节,倍感冷清寂寞
1075年,苏东坡任密州知州,刚好不久就是元宵佳节 。苏东坡本想和密州的百姓同乐,但是走到大街上,他看到的景象却有点冷清 。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