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回目名称 《三国演义》回目概括( 二 )


先说关羽 。 他较简单 。 关羽不是人 , 是神 。 而且历代加封 , 直封到“盖天古佛” , 成为人与神的极致 。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 , 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 他忠于故主 , 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 , 便不辞千里万里往投 。 这是“忠”的一种新形式 。 这和后来放走曹操是“义”的一种新形式一样 , 都是以奇特的方式完成的 。 大概到了三国时代 , 封建道德的头一个字的忠就很难完成 , 对忠的要求也很难严格 , 虽降了敌 , 但最后还是回来了 , 不但仍算忠 , 还要算难能可贵的忠 。 义 , 也是像《三国演义》那种时代所需要的 。 战争那么多 , 天下那么分崩离析 , 一个战将势穷力尽 , 如果既能不死 , 又不全降或久降 , 有条件地降敌 , 是内心所希求的 。 敌酋不守约 , 过在敌酋;形势变了(假如刘备死了) , 只怪条件不同 。 至于敌酋守约 , 倒真是意外的 , 这事本身也就是义 。 应以“义”报之 。 不报谁还肯对人讲义呢?岂不以后有条件投降变为不可能了么?这在历史上恐怕是新人新事 。 既然这种事在关羽身上出了 , 于是关羽就被神化了 。 这种道德规范 , 是封建乱世所需要的 , 也是封建制度所不得不允许的 。 不允许 , 以后降了敌谁肯回来呢?(战国时对降敌极酷 , 个智 。 )关羽的典型化、神化 , 不仅与书本上记载的他的事迹有关 , 而且 , 更长是 , 与他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时有关 。 一种人物典型之所以成立、稳固、有不只是一部书、一个人的事 , 而是作者所朔造的东西和广大读者的精神境乔严
融洽以及融洽到什么程度 。 关羽如此 , 诸葛亮、曹操也如如此 o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 , “丹凤眼 , 卧蚕眉 , 面如重枣 , 偃月刀" , 后来加上“赤兔马” 。 据说还读过书知《焘秋》大义 , 等等 。 他不怕终 , 刮骨疗毒时还在下棋 。 再就是写他太卖二战吕布不下的 , 别?时似受得天下无敌了 。 照某旧小说的说法呂布当不是第一条好汉 ,
他是二条 。

三国演义回目名称 《三国演义》回目概括

文章插图


封建统治需要忠臣 , 远过于需要明主 。 没有明主 , 只有忠臣 , 江山还是江山;只有明主而无忠臣 , 这明主就可能寸步难行 。 忠臣如此重要 , 但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 , 不如有熟知天文地理、过去未来无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忠臣 , 更不如有两者相结合掌握全局大权的忠臣 。 《三国演义》既以蜀为正统 , 它就需要蜀国有这样一个大人物 , 需要这样一个典型 , 而蜀国恰有这样一个诸葛亮 。 诸葛亮本是一生唯谨慎 , 是鞠躬尽瘁的人物 。 这不能满足作者的要求 , 除此之外 , 作者还需要一个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揺八阵图、识魏延反骨、智取成都、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 , 死了还以木偶退兵、锦囊杀魏延的诸葛亮 。 它也就把他写成这样了 。 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如此 。 不是有人谓使徒宣传耶稣一个饼可以吃饱多少人为妄吗?如果这使徒是去宣传科学 , 他如是说 , 当然是妄 。 但他是宣传宗教、宣传教主的神通 , 那就越妄越好 , 吃饱的人越多越好 。 越多听的人越信 , 因为听者心里早就希望有这样一个教主 。 不是饿么?不是没有东西吃、吃也不容易吃饱么?现在有人能用一个饼吃饱许多人 , 这世界将有什么改变啊?赶快收拾铺盖跟他走吧!像甄士隐、柳湘莲跟一僧一道那样去吧!我觉得《三国演义》写诸葛近妖 , 不算失败 , 或者反算成功 。 鲁迅先生本来就未言其成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