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属于传统戏还是现代戏 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二 )


就陕西境内而言,亦有四路秦腔之说,即东路秦腔、西路秦腔、汉调恍恍、中路秦腔 。此外,有五路秦腔之说,即增加北路秦腔阿宫腔 。
将陕西境内秦腔按地域进行流派划分,主要是以西安为中心进行称呼,也强调了各路秦腔之间的血肉关系 。从唱腔特色看,它们之间共通大于分歧 。但自中路秦腔艺术日益精细逐步壮大后,东西南各路秦腔有消弱乃至被取代之势 。
就甘肃境内秦腔而言,清末戏剧家徐珂《清稗类钞》为之冠以“北派之秦腔”或“西秦腔” 。20世纪初甘肃秦腔基本形成以庆阳、平凉为演地中心的东路唱派,天水、陇南为中心的南路唱派,兰州、武威为中心的中路唱派 。陕西秦腔精致的艺术表现对甘肃秦腔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
秦腔史上早期已有魏长生的魏派和以扮相擅长的姚锁儿派、以唱腔擅长的樊小惠派、以表演技艺擅长的申祥麟派和兼有三者之长的岳色子派(简称岳派、姚派、樊派和申派); 。
晚清时,又有承继魏长生的陈雨农派等;这些艺术流派既有创始人,亦有风格相近、志同道合的艺人 。可知,师徒口传心授的承传方式为秦腔表演艺术流传的主要途径,表演艺术特色、绝技等借此得以继承 。
清代陕西秦腔班社众多,演出内容主要为城乡庙会剧目,以须生戏为主,讲究慷慨激昂 。
易俗社,以“启迪民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以演出自己编写的剧本为主,形成了“清新、秀丽、委婉、动听”的易俗社唱腔风格 。
1914年组建的改良剧社榛苓社,是秦腔史上第一所官办演出团体,以科班教育为主,所演剧目多为秦腔传统戏 。
西安正俗社,在青衣旦角戏方面,贡献尤著,台柱李正敏所改良的青衣唱腔自成体系,被誉为“秦腔正宗” 。
民众剧团,革命期以改造旧歌子和戏曲为途径,创作演出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戏,在革命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血泪仇》使旧秦腔变成了新秦腔”,在秦腔现代戏的推进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
西北戏曲研究院(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为西北最有实力的演出剧团 。该院秦腔表演艺术着意于秦腔艺术与时代的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风格,被称为“剧院派” 。
秦腔是在当地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高亢激荡,感染力强是其唱腔的显著特点,这也是与其曲区分的主要标志 。秦腔的唱腔强烈急促、激越高昂,这一方面是因为秦腔都是用真嗓演唱,另一方面是因为秦腔发源于陕甘宁地区,有些当地的民间歌曲需要通过嘶吼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比如,秦腔花脸基本上是扯着嗓子嘶吼,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争破头” 。
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 。秦腔的唱腔分为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包括慢板、二六板、二倒板、滚板、箭板、带板等六种基本板式;彩腔又称为二音,常常用来表现激昂的情感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包括二倒板腔、垫板腔、慢板腔和代板腔四种类型 。
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 。拖腔用安韵,板路和彩腔都可以分为欢音和苦音,欢音唱腔明快简洁、刚健有力,非常适合表现喜悦、兴奋、欢乐的情感 。苦音唱腔深沉悲怆、哀婉苍凉、慷慨激昂,非常适合表现凄婉、悲愤、愁思等情感;其中苦音唱腔是最能体现秦腔特点的,也是秦腔最独特的艺术特色 。
总体来说,高亢激越、感染力强是秦腔唱腔的主要特点,虽然彩腔均用假嗓来演唱,但在一幕剧中出现次数较少,大部分的演唱演员需要用真嗓 。因此,秦腔有着明显的原始性特点,展现了陕甘宁的地域特点,也突出了当地人豪放、粗狂的性格特点,这种唱腔特点也是秦腔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用“声震林木、响遏行云”来形容它的风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