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炮位侦察雷达发展史 谁的反炮兵雷达最先进?( 三 )


迫击炮0.01m2;
炮弹0.001平方米;
轻型火箭(例如122毫米)0.009平方米;
重型火箭(例如227毫米)0.018平方米 。
最好的现代雷达可以在30公里左右探测榴弹炮炮弹,在50公里以上探测火箭/迫击炮 。当然,弹道必须足够高,这样雷达才能在这些距离内看到,而且由于距离火炮较近的弹道段长度合理,火炮和火箭弹的最佳定位结果是获得的,但远程探测并不能保证良好的定位效果 。定位精度通常由圆概率误差(CEP)(目标周围50%的位置)表示为范围百分比 。现代雷达通常给出0.3-0.4%范围的cep 。
【美国炮位侦察雷达发展史 谁的反炮兵雷达最先进?】然而有了这些数字,远程精确性可能不足以满足军事行动中反炮火的交战规则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小规模军事行动,提出了对小型反迫击炮雷达的新需求,在扁平化的军队改革后,要求新型反炮兵雷达能够满足最少的人员操作,并能快速用于前线作战基地,提供360度的覆盖范围 。
雷达通常有4-8名士兵,但实际操作雷达只需要一名 。较老的型号大多安装在拖车上,配有一个独立的发电机,因此需要15-30分钟才能投入使用,并且需要更多的人员 。然而,自走式雷达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为了获得精确的定位,雷达必须知道自己的精确坐标和精确的定位 。这都依赖于传统的炮兵测量,尽管60年代中期的陀螺定向有帮助 。直到1980年左右现代雷达有一个完整的惯性导航系统,通常由GPS辅助 。
(自走式反炮兵雷达)
而且雷达是易受攻击的高价值目标;如果敌人具备电磁截收(ELINT)或者电子支援测量(ESM)能力,它们很容易被发现和定位 。这种探测的后果很可能是反炮兵雷达在战时被敌方炮火或战机(包括反辐射导弹)或电子对抗措施的攻击 。通常的反侦察措施是利用雷达视界来屏蔽地面探测,最小化传输时间,并使用警报装置来通知雷达,敌方炮兵何时处于活动状态 。
单独部署雷达和频繁移动可以减少受到攻击的风险 。但是在低威胁环境中,例如1990年代的巴尔干半岛,它们可能会持续发射并集群部署,以提供全方位的监视 。在其他情况下,特别是在平叛非法军事武装中,直接火力或近程间接火力的地面攻击是主要威胁,雷达部署在防御地区,但不需要移动,除非它们需要覆盖不同的区域 。
反炮兵雷达在微波频率下工作,平均能耗相对较高(高达几十千瓦) 。高能雷达雷达阵列正前方的区域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甚至像AN/TPQ-36这样的强雷达波也能在短距离内引爆电熔合弹药 。因此使用反炮兵雷达也需要注意潜在安全风险 。
(AN/TPQ-36)
综上所述,反炮兵雷达由于起步较晚,而且探测的准确度具有随机性,在实战效果中并不能体现哪个最先进 。而在如今炮兵火力快速发展下,矛与盾的较量中,盾确实跟不上矛的发展速度,如果炮弹在末端提速或者变向,那么炮兵雷达就很难在电光火石的瞬间立刻计算出其飞行轨道,这时只能靠信仰支撑其反炮兵雷达的可靠性 。
反炮兵雷达说实话就是一个弹道侦测雷达,这东西的技术原理,在2021年的时候,已经不是什么高精尖的东西了 。基本上,规模化的工业国都已经掌握 。现在限制反炮兵雷达发挥性能的是,雷达本身的数字自动化程度,以及多平台信息交互的能力,以及反击平台发起攻击的准备时间等等,实际上就是体系对雷达的支持是最关键,反而雷达本身已经不是发展的瓶颈所在 。
所有枪炮弹的弹道都是无掩饰清晰可见,这和侦测隐形飞机可不一样 。所以,侦测弹道的雷达也就不用太高端了,任何一个工业国大概都能生产出来符合侦测弹道的雷达 。但能把反炮兵雷达的性能发挥出来,就非常依靠体系的支持了 。此时,就变成只有极少数的大国,才能有如此水平的体系来发挥反炮兵雷达的性能了 。也就是说,号称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美国,其反炮兵雷达本身的技术水平不见得有多高,但因为体系的加持,就能把性能全部发挥出来 。而其他二三流的国家,因为体系的问题,再好的反炮兵雷达,也因为无法瞬时发起反击,就阻碍了雷达发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