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二 )


唐开元二十四年以后唐军两次战败 , 高适感慨极深 , 写下《燕歌行》 , 他写“战士军前半死生 , 美人帐下犹歌舞”谴责将领怙宠贪功 , 轻敌冒进 , 同情士兵之苦难与无意义的牺牲 , 愤恨将帅之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而最末两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 至今犹忆李将军” , 提出李广 , 意义甚广 , 忧愤尤深:千年征战史上 , 爱惜士卒 , 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将领能有几个?不思积累私产、带兵宽缓简易 , 诚心待下的将军有几人?
李广一生 , 专以射箭为消遣 , 一直到死 , 无多余享乐 。他为官清廉 , 得赏赐就分给部下 。家无余财 , 不治家产 。带兵遇到缺粮断水处 , 必等所有士兵饮过水吃过饭 , 他才吃喝 。对士兵宽和不苛刻 , 士兵因而爱戴他 , 乐为所用 。李广自刎而死 , 军中将士都为之痛哭 。百姓听到这个消息 , 不论认识李广否 , 老老少少都为之落泪不止 。
司马迁评论李广为人“其身正 , 不令而行” 。又说从众人对李广将军的追念悟出一个道理 , 那就是 , 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 , 不用自我宣传 , 就能自然地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
公孙昆邪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左右近臣公认李广是名将 。李广名气显于当世 , 自然是他的幸运;李广一次次错失建功良机 , 当然是他的不幸 。
王勃说“李广难封” ,  王维用“卫青不败由天幸 , 李广无功缘数奇”替李广喊冤 。王勃王维的同情、不平 , 《史记》始之 。
《史记》用酣畅的笔墨 , 叙写李广历文景武帝三朝 , 从少年起与匈奴七十余战 , 任职边境 , 无不以奋力作战而出名 , 然终其一生未获封侯之赏 。李广几乎参加了汉对匈奴的所有战役 , 各部校尉以下军官 , 甚至那些才能不如中等人的 , 都有几十人因军功被封侯 , 而李广却未得尺寸功劳 , 这自然也就因不合封侯标准而未得封侯之赏 。但司马迁认为凭李广之才没能立下军功 , 非不能也 , 非不为也 , 实在是“数奇” , 即“命数”不好 。
李广从文帝时起就因善骑射斩敌多 , 被任为汉中郎 。随文帝出行时冲锋御敌格杀猛兽 , 文帝曾既欣赏又不无遗憾地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 , 如你赶上高祖时代 , 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景帝评定七国之乱时 , 李广夺旗立功扬名 , 虽有梁孝王授予将军印 , 但或许因汉景帝与梁孝王兄弟之间尖锐矛盾 , 最后没获得朝廷封赏 。
武帝马邑城诱单于 , 单于发觉逃脱 , 汉军都没战功 , 李广自然无功可表 。至于在雁门关战败被生擒后逃脱 , 依法本应斩 , 后削职为民 , 当然也无功可言 。出兵右北平 , 几乎全军覆没 , 功过相抵又没有封赏 。随卫青伐匈奴 , 许多将领被封侯 , 而李广的军队这次依然没战功 。
写李广之“不遇” , 又借汉武帝叮嘱卫青的话说李广“数奇” , 并非是司马迁迷信鬼神 。而是他借此表达对李广的万分同情 , 委婉表达对李广被排挤的愤慨与对汉廷用人制度的批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