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是黛玉为人率真,宝钗对人虚伪吗?( 二 )


结论:木石前盟虽虚,却真;
金玉良缘虽实,却也虚 。
贾宝玉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家 。
我认为是 。谢邀!
讲黛玉,要搞清楚一个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个特定的词——真性情 。
“性“和“情“这是个很大的题目,儒释道三教对此的解读都不一样,在各个时期,这三家自己的解释也不一样 。
明代因为出了阳明心学,三教就越来越合流,于是心学里就出了个泰州学派,冯梦龙的“情教“在这段时候起来了,汤显祖的“情“论也出来了 。
慢慢的,“情“与“真“合流 。
真性情的核心是“真”,不是“善” 。
这个“真”,不是科学实证的“真”,而是“出于本性”,是一种依赖于直觉的价值观 。
所以,这个“真”,有很强的感性因素 。
这个“真”,极其任性 。
这个“真”,其实就是“美” 。
在我看来,这个“真“,可以称之为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的“美学的价值观” 。
而这个价值观,和真实的生活其实没啥关系 。
比如,金圣叹盛赞《水浒传》里的李逵,不是赞李逵的“善”,而是他的“真” 。
他批判宋江,是因为宋江的“伪” 。
黛玉,就是《红楼梦》里的“真性情” 。
谢谢邀请!
黛玉为人率真吗?我觉得她不算是率真吧,她心思细密,不会做假倒是真的,但她却不能算率性、坦率之人 。
这可能与她的出身有关,一是大家闺秀所受到的礼教让她懂得基本的言辞修养和道德规范,所以她很少对别人吐露心声,除非是对身边已经知根知底的至亲好友 。二是她体弱多病,生性敏感多疑,所以不会轻易对别人敞开心扉,由于把自己包裹的比较严,所以也很难会对别人真诚坦率 。
黛玉对别人可能不算率真,但她却是活的最真实的一个人,她不做假,也不强求自己活到别人的世故圆融,她只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感受周围的爱恨冷暖,她单纯善良,不会也不屑于尔虞我诈,所以她就像一块洁净的无瑕美玉 。
宝钗为人虚伪吗?我也不这样觉得 。
宝钗身上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二是冷(自小就要服用冷香丸) 。
宝钗不能算虚伪 。相反,她为人热情,待人也真心实意,但她所做的所有这些,除了她深谙老庄之道,明白万物轮回,世事皆有因果的大境界外,背后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想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和喜欢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不虚伪,但却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看起来似乎得到了每个人的喜欢,却难以得到一个真心相对的人 。
她看似最多情,把自己的情用在身边的每个人身上,殊不知,多情的反面却是最无情,而无情的人心底最本质的特性就是冷 。因此她其实也是最没感情的一个人,尽管她不虚伪,对每个人都真心实意,但也改变不了她最无情的内在本质!
刻薄而世俗,雪中宝钗何来暖?
见日而融化,何来正直阳刚?
林黛玉待人接物大方得体,和上下关系好,只是被有心人传的不堪而已 。
在相当一部分观众读者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当然是“黛玉为人率真,宝钗作人虚伪 。”
比如说,贾母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宝钗点菜、点戏都考虑到贾母的喜好,刻意讨贾母的欢心 。之后凤姐病了,要二两人参配药丸,王夫人手上没有了,贾母处拿出一包表面上好的人参来却是陈年失效的 。薛宝钗主动提出帮忙去参行拿原枝的人参来,还对王夫人说:“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 。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 。”王夫人点头道:“这话极是 。”许多读者就此认为宝钗是在背后讥讽贾母,这就是宝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表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