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是黛玉为人率真,宝钗对人虚伪吗?( 三 )


首先,贾母并非“真理”的标准 。按照作者的本意贾母就正如这包人参一样,年成日久表面还很光鲜、内里却是“糟朽烂木”失去了药力,以贾母为代表的贾府也是一样的 。宝钗对王夫人是实话实说人参藏久了废了,宝钗之后还对劝她再搬回大观园来住的王夫人和凤姐说“据我看,园里这一项费用也竟可以免的,说不得当日的话 。”,强撑着大观园的这个费用大摊子对财务上已经极度空虚的贾府是无益的 。其实宝钗就是在真人面前不说假话,直来直去切中要害,不愿虚假委婉的人 。黛玉嘲讽他人的时候貌似率真,可以当众挖苦有头有脸的下人周瑞家的、李嬷嬷等并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被晴雯这个得贾母看重、宝玉宠爱的丫头“丧声恶气”的不给开门时却默默的忍耐流泪 。
黛玉在跟宝玉说话时,对触及实质的内容多半都是委婉的,或者半遮半掩、或者蜻蜓点水 。宝玉挨打,黛玉只一句“你从此就都改了罢” 。黛玉想劝宝玉务实,只一句“出多入少,恐后手不接 。”见宝玉不在意,黛玉先自己转身离开找宝钗说笑去了 。黛玉平时跟宝玉吵吵闹闹的,其实内心为了爱“低到尘埃里去了”根本不敢真的说多了“混帐话”得罪了宝玉 。宝钗湘云劝宝玉“仕途经济学问”的意思与黛玉是一样的,话却都说得直来直去的,欠缺了黛玉表达时的温婉柔顺的“病若西子”之态,恋爱情商远远不如黛玉 。
黛玉看见宝玉收起了“金麒麟”,立刻忧心宝玉湘云会做出什么“不才之事” 。黛玉见到宝钗似乎哭过,立即嘲讽说“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黛玉听贾母说“不过是认得几个字,不做睁眼瞎罢了 。”立马对宝玉改口说自己只是“些许认得几个字” 。黛玉心中的的儿女私情“俗套”只比宝钗湘云多、不比宝钗湘云少,黛玉对长辈贾母王夫人等的顺从讨好的能力一点也不比宝钗和湘云更差 。黛玉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小性儿”,亲口对宝钗说若是换了自己拿住了宝钗“看杂书”的事儿,是不会放过宝钗的“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 。”
父母或者长辈的过度偏袒,对任何一方都可能会造成伤害,受伤害的未必只是被冷落的一方,受伤害的很可能也是被偏袒的一方 。比如贾母最心疼“两个玉儿”,宝玉还有他爹杖责,黛玉就是直通最高领导贾母了 。整个贾府除了贾母亲手提拔起来的晴雯姐姐,再没有其他任何人敢给黛玉脸色看了 。于是黛玉就成了“背锅侠”贾府里上上下下的人,宝玉、凤姐、宝钗、雪雁、以及园子里的婆子都是遇事就往“林姑娘”身上推 。
想一想,王夫人对贾母孝顺了大半辈子了,还要对这样一个惹得儿子宝玉两次摔了“命根子”、又动手剪了玉上的穗子,还有婆婆贾母当众抱怨哭着为她撑腰说“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想当“准儿媳妇”的“林大姑娘”,王夫人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 。这天王夫人午睡时翻身起来扇了贴身丫鬟金钏儿的大耳光子,恐怕真有一大半是在心里扇那个刚刚在贾母屋里听凤姐所说的“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都扣了环了 。”的那只鹞子的脸上的吧?
宝钗对宝玉的不求进取实话实说,对贾府大观园里的种种弊端实话实说,小红和贾芸,以及宝黛二人的“私情”宝钗都是在无意中听到的,却像鸳鸯撞破司棋一样的守口如瓶,并且还私下提醒黛玉要注意 。
宝钗在大观园尽力帮助自己身边的姐妹们,并且行为低调照顾到当事人和周围人的尊严 。曹翁的“山中高士晶莹雪”,正是赞扬宝钗之美德 。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投奔贾府到最后死去 。整个剧情下来我们都会同情她,替她叹惜 。但她做事从来都以自已为中心,由于自已的境遇确实比不过人家,又死要面子,为悍卫自己的尊严和清高,处处设防,说话尖酸刻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