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一生娶了两妻一妾,为何年近六十才知道自己还有个儿子?

宋仁宗嘉佑三年,御史中丞包拯迎来自己的六十岁生日(59周岁) 。六十年一甲子,这个生日在古人眼中非常重要,一般都要尽所能操办宴席,亲朋好友来祝寿 。不过,包拯的这个生日显得很凄凉 。
六年前,他唯一的儿子包繶不幸英年早逝,留下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包文辅 。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包拯忍着剧痛,守着小孙子生活 。可惜天不开眼,五年后,也就是包拯六十岁生日前一年,才五岁的包文辅又早夭离世,断送了包家最后一点血脉 。
五年间,唯一的儿子和孙子相继离世,一生清廉,刚正不阿的包大人欲哭无泪 。六十大寿虽可贺,但他已经没有心情做寿了 。
让包拯心理暖乎乎的是,儿媳崔氏却极力主张给公爹操办生日宴 。这个崔氏,是真宗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知书达理,贤惠有大节 。包繶、包文辅去世后,包拯不忍心看着儿媳守寡,劝崔氏乘着年轻改嫁 。崔氏一口拒绝,愿代夫尽孝,不离包门 。
儿媳的一番好心,包拯不忍拒绝 。可是包大人怎么也没想到,就在宴席上,崔氏给了包拯夫妇一个巨大的惊喜 。
宴席间,崔氏突然抱来一个不足周岁的男婴,扑通跪倒在包拯面前说,这孩子是您老的骨血,我的小叔子!
一句话把包拯震得几乎坐不住,一时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好在包拯的夫人董氏深知丈夫的品性,追问之下,才真相大白,这里面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
原来,董夫人并非包拯原配,包拯的发妻姓李,不幸早逝,董夫人是包拯的续房夫人 。董夫人嫁给包拯时,按照习俗,会随嫁媵妾 。所谓媵妾,一般是小姐出嫁前的贴身丫鬟,或族里的姐妹,到夫家后,作为男主人的妾室,可以随侍小姐 。
董夫人带过来的媵妾姓孙,应该就是贴身丫鬟 。若干年后,也不知道孙氏做错了什么事,惹得包拯很生气,一怒之下将孙氏赶出包家门,送回她娘家去了 。当时包拯并不知道,孙氏已经有孕在身 。
这件事被崔氏得知,一面她怕公爹生气,不敢说破,另一面自己的丈夫已经过世,孙氏怀的是公公的唯一骨血,她不能不管 。于是,崔氏瞒着公婆,悄悄让人不断给孙家送钱财米粮,雇人伺候孙氏 。
不久,孙氏产下一子 。也就在此前后,崔氏自己唯一的儿子包文辅却不幸夭折 。这个伟大的女人,没有被丈夫和儿子的死击倒,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刚出生的小叔子 。
后来,她干脆将孩子接到身边,偷偷养在自己的房里,并在公公的生日宴上,和盘托出真相 。
一时间,包拯老泪纵横,他没想到自己在遭遇了丧子失孙的重大打击后,上天竟然这么眷顾自己,又给了他一个小儿子 。
包拯给孩子起名包綖,綖,古字通“延”,包拯的意思很明白,这孩子延续了他包家的血脉 。唯一让包拯遗憾的是,他已经年过花甲,时日无多 。四年后,名垂青史的包拯包青天病逝,小包綖才五岁 。
鉴于包拯的清誉,宋仁宗亲临葬礼 。当宋仁宗到包家一看,忍不住鼻子发酸,包家根本没有值钱的东西,完全不像一位代理枢密使(枢密使为副宰相)高官的家,家里唯一的男丁才五岁 。
宋仁宗当场决定,授包綖将仕郎、守太常寺太祝 。这两个官职都是从九品,是皇宫低级别的工作人员,工资由皇室支付 。很显然,宋仁宗就是为了给包家一些生活补贴 。守丧期满,宋仁宗又给包綖加承奉郎、大理寺评事,升至八品官,相当于包拯入仕时的起点 。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崔氏替包綖请来开蒙老师,并给他改名包绶 。又一年后,嫡母董氏病故 。
包绶是不幸的,自幼失去双亲 。包绶又是幸运的,他受到父亲阴德的庇护,从皇帝到地方官府,以及父亲的生前亲朋故旧,都对包家伸出了温暖的双手 。最让他暖心一辈子的是,他有个好嫂子,崔氏长嫂如母,将他一手养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