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什么典故?

清明节最早出现在周朝,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祭祀节日,距今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有很多的典故,最著名的就属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 。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几乎饿死,随从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煮成肉汤给公子重耳喝,救了重耳的性命 。
19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开始封赏跟随自己流亡的人,大家都得到了赏赐,却唯独忘了救过自己的介子推 。大臣们都替介子推感到不平,介子推却并不在意,他不但没有去讨赏,反倒收拾东西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起来 。
重耳得知消息后,羞愧难当,亲自带领人马去绵山寻找,由于山高林密,一直也没有找到介子推,于是听信了从三面放火烧山,留一面让介子推出山的馊主意,一把大火烧了整座绵山,等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 。
晋文公后悔莫及,失声痛哭 。下令厚葬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在装殓时,发现一封血书,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修祠立庙,并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烟火而寒食,以寄托哀思 。
清明的典故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寒食节” 。但清明首先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节,自古至今这点从未改变,比如《古谣谚》中的“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就意味着清明、谷雨之后彻底进入春天 。
寒食节最初在史书中是这个样子的:

在《后汉书·左周黄列传》中提到,周举迁任并州刺史时,太原旧俗要纪念介子推 。纪念的时候,是整月不生火 。老幼有受不住的,就冻死了 。周举到任之后,先去介子推庙以悼文凭吊,而后改革了整月不生火的旧俗,此后“寒食”才成了类如今日一般的节日 。
所以寒食与清明,最初并非是同一天 。是因为后世在祭祀活动中,与自家先人发生混淆造成的 。但最终,寒食节成了清明的别称,也使得清明成了中国传统且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
民谚有言“二月二,龙抬头”,但是今人少有知晓“三月上巳,春浴祓禊”这样一个节日 。这个涉及的,就是古时被被清明融为一体的“上巳节”了 。上巳节又称三月三和女儿节,于三国魏之前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如2018年3月19日,农历初四辛巳日),在此后则定于三月三 。在这一天里人们会做很多事情,比如女孩们会行“笄礼”,且一直沿袭很久 。在今日像近年西安也曾有这方面的报道,如图:

清明节有什么典故?

文章插图
不仅有国人,还有外国游客感受这一传统文化 。然而这个节日并非只有女孩子们梳头及笄这样简单,它还涉及一些别的很刺激的事情,比如“祓禊” 。
“祓禊”又称“除恶之祭”,性质有些类如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到水边举行祭祀活动,还会采兰、嬉游、饮酒、蹴鞠(踢球)、放风筝、射箭和沐浴 。我说的刺激,就是在三月时,用河水洗澡(很像冰桶挑战) 。就像《后汉书·礼仪上》描述的:
官民同沐于流水,哎呀,几千几百个裸男,这场面可真是……不过到唐代时,虽然还可见白居易的《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提到“官民同游”,但是关于沐浴却不再有具体描述了 。想想也是,那么冷的天,和那么冷的水,还有那么多小姐姐,太羞耻PLAY了……
“上巳节”这天里,不仅会有诗人自发的写三月三的情形,比如欧阳修、李商隐、白居易等,也可见应制诗的出现 。所谓应制就是由皇帝下诏写的诗,比如说:
《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唐·王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