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老理儿,过年的禁忌多了,比如,“二十一,死女婿;二十五,婆入土;不出正,死公公 。”意思就是过门不满一年的新媳妇,如果腊月二十一,二十五以及正月末不在婆家过,对婆家不利 。虽然是迷信,如果真碰巧有点儿什么事,总让人心里有负罪感 。再说编这嗑儿的人不就是意图让新媳妇在婆家多住两天吗?夫妻团圆挺好的事,为啥不遵守呢?
其他的还有从“五更黑夜直到正月初十都不动针线”,否则都有不吉利的事 。初一不扫地,不过正月初五不得往外倒炉灰,琐琐碎碎的,多了去了 。
不过经过破四旧,这些禁忌不是都被解禁打破了吗?总提也没什么意思,习俗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 。农村大妈就做了一件改变习俗的事情 。
我们这里的传统是,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天不得吃好饭好菜,过去是吃糠吃菜吃豆渣吃饼子,并且要把家里的破衣烂衫扔出去,这叫“送五穷” 。而我最爱吃饺子,平时有点儿瞎忙,有段时间半年没包过饺子 。所以过年得空儿了,就狠狠的吃饺子 。
有一年大年初五,我大伯子串门,奇怪的问我:“人家初五送五穷,吃赖的,你怎么吃饺子?”我随口说:“我娘家的习俗这叫接五福 。”“接五福?”“对,接五福 。”直到现在,他还俗话:“十里不同俗,别处行送五穷,你们那行接五福 。”
之所以禁这忌那,无非是图吉利,求个天下太平,讨个富裕康宁,而这些也不是说几句吉祥话,守几天旧习俗就能做到的 。
农村大妈年轻时,啥都不信,谁都不服,曾经被我母亲骂我是“天主教”,不循旧礼 。曾经大年三十熬了半夜在缝纫机上做门帘窗帘,那时候不讲究禁忌,身体也是“生铁佛”一般壮实 。反倒是现在上了年纪,体质越来越差,才变得有些神神叨叨,平时都尽愿听吉祥话,别说过年了 。想来过年的禁忌就是给老年人设置的,年轻人守禁忌就是为了尊重长辈,哄长辈开心罢了 。
最近正是过年期间,生活在农村的朋友都知道,咱农村在腊月和正月的禁忌是很多的,如果坏了规矩的话,据老一辈的人说是很不吉利的,甚至会影响到接下来一整年的运气!在农村,嫁娶乔迁都是要对照日历选好日子的,农村人一般不喜欢4、3这样的日子,由于谐音等等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不是个特别吉祥的日子,所以结婚或者生小孩办宴席庆祝也会选择在日期为偶数的日子里最受欢迎的是初六初八,故有“若要走,三六九”这样的俗语 。在腊月和正月的禁忌尤其多一点 。在农村,腊月是祭祀的时节,搬家是很不吉利的,而且腊月还有招财进家这一说,如果搬家了往日的财神爷就找不到了,那么就意味着来年的财运可能会不大好了 。
第二个禁忌是不能在新年的时候说不吉利的话,新年就应该是喜气洋洋的才是,如果确实发生了什么并不是很美好的事情,也不要直接说出来,而要换一种说法,比如看到碗或者杯子打碎了就可以说碎碎平安;另外,一家人吃年夜饭的时候,是不能菜一上桌就吃的,一定要先将碗筷摆好,在各自面前的饭碗上插上一支筷子请出祖宗,待祖宗用完之后大家才可以动筷子,而每逢春节时做饭一定要多做一些,取“年年有余”之意 。在农村,正月也是有很多禁忌的,正月是忌理发的,有“正月剪发死舅舅”之说,其实这只是误传,不过在漫长的时光中,农村人在潜移默化之中都默默认可并遵循着这些习俗,其实这些禁忌在本质上都反映了淳朴的农村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
“腊月忌尾,正月忌头”这句民间俗语主要是说新年前后的禁忌的 。
- 想减肥 吃鸡蛋也有大讲究
- 怎么看农村人常说的“有智吃智无智吃力”?
- 我们俩家都是农村的,老人没有退休金,每个月给多少生活费合适?
- 农村民谚说, “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有什么道理吗?
- 2021年多省市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农村老人每月能领多少钱?
- 农村老家养了大狗、小狗、猫,怎么才能让它们和谐相处
-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抬棺人是哪些?在我们这是死者家左右各四家的抬?
- 在农村关系再好不帮四个忙,帮了反而得罪人,到底是哪四个忙,什么意思?
- 农村以前走夜路经常遇到“鬼打墙”,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啥原因?
- 农用地衣芽孢杆菌的功能是不是骗人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