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是什么意思?

以前种地全靠天和经验,人们的种植经验多是根据节气来总结的,这句“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其实就是根据立秋的节气来总结的,而这里的月份都指的是阴历而非公历 。农历6月是一年之中的下半年,如果立秋在下半年的起始6月份,芒种以后种的玉米当时播种迟了几天的,到了秋天的收成就不太好,而立秋如果在七月里,那当年二茬播种的秋玉米受的影响就不大,早播晚播的都有个好收成 。
我们这边刚好是一年两茬,这句老话比较适用,每天种秋的时候都是收完麦子以后等地里有墒的时候才能播种进去,如果运气好点了,晒完小麦入仓后碰上了一场雨,那玉米就早早的种进去了,而如果迟迟不下雨,天旱地干没有墒情,玉米可能就会播种出苗的比较晚 。
今年的立秋在8月8日,农历的7月初8,立秋是一年之中的第十三个节气,节气一到,天气就会逐渐转凉,白天的温度虽然高点,早晚却变得凉爽了,日照温度没有夏季那么高了 。
玉米全年生长期间是要讲究积温的农作物,这个积温指的是从播下去到收回家的时候历经温度较高的累积时间 。立秋在6月里面时,种的比较晚的玉米积温不足,到了要成熟的十月份,别的玉米都已经成熟了,它还是个嫩颗粒 。而地不等人,收完玉米还要种下一茬庄稼呢,所以只能放弃玉米直接挖杆或者放在地里不收等着自熟,放弃下一茬的播种了 。
如果立秋的时间错后一些,到了7月里面,玉米的积温能够达到,能满足它的正常生长需要,那即便是播种的比较迟的玉米,到了收割的时候也已经成熟了,所以才会说早晚收的事情,意思是早晚播种的都能收回家 。
总之,这句俗语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一年种两料子的地方比较适用些,再一个譬如今年的雨水比较多,玉米的生长就会加快,出瓢时间早一些的情况下,即便是立秋早一点影响也不是很大 。所以对于这句俗语还需要辩证的看待 。

农村老话“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 。这是一句节气农谚,这样归结未必灵验准确,不足为信,但作为一种警醒,可以参考 。话的意思是指:如果立秋节在阴历六月里出现,那么晚糙种迟的错过了节气,积温不移,就会失收;立秋在七月出现的,刚刚好,早晚糙都有好收成 。另有说法是,六月立秋,两头了收,七月立秋,两头有收 。
二十四节气是依太阳运行规律而定出来的,以利于农事,尽天时自然节气安排农事就好 。节气是从阳历走,不是依阴历排,农作依节气而为就不会错 。而今以阴历看节气是不准确的,但过去人习惯了用阴历,有固定思维,也可体谅 。因阴阳历算法有不同,年误差有十多天,阴历要置闰月,闰月前后年,阴历月份看节气会有提前或延后,闰前多延后,闰后多提前,这也是规律,闰月前后年,阴历月节气是变化很大的 。如2019己亥年是闰月前一年,阴历七月初八才立秋,是相对延后了 。2021年己丑年,是闰月后一斗,阴历六月二十九就立秋了,是相对提前了,而论阳历,一个是8月7号,一个是8月8号,仅一天几个时辰之差,而从阴历来看就是月差有十天左右了 。所以,凡是从阴历看节气的农谚,准确应验率都是不大的,不足为信,能依节令来做事就好,不必依阴历看,那会给人产生错觉的 。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表示秋的到来和开始,一年己过半 。立秋代表阴历七月的节,出现在七月初是合理的,出现在六月被认为是提前了,早秋了,是不合理的,所以才有这个么说法,这也是习惯固定思维不变产生的错觉,所以,明白者,便不信这个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