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修建大型攻城才能起到拉动GDP的作用呢?最起码的一个前提条件应该是,相对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力来说,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他们需要找到工作来增加收入;其次是,社会需求相对社会生产力来说不足,生产力过剩的情况下,需要创造需求,来把剩余的生产力利用起来,做利国利民的好事 。
这就是说,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搞大工程都能够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带动GDP增长 。如果说不符合上面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生产力本身是短缺的,而且社会需求相对生产力而言,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足,而是处于生产力不足,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抽调大量的劳动力去搞大工程,那就是浪费民力了,不仅对国计民生无益,而且有害 。
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长城、修皇陵会在后世一直作为治国的负面典型出现的原因 。虽然”百代都行秦政法“,但这主要指的是秦朝开始萌芽和确立起来的一些制度,而不是具体的政治举措,尤其是具体的社会政策 。在秦始皇完成统一之后,刚结束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局面,正是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时候,秦始皇却没有顾及这些,就开始修长城、修皇陵,浪费民力,以致民怨沸腾,最后二世而亡 。
长城是不是好东西呢?当然是 。早在战国时期,各国就已经开始修筑长城,因为在秦统一之前,匈奴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北方的草原地区上了,而且也开始威胁内地沿边的秦国、赵国和燕国,这几个国家也分别在自己的边境上修了长城 。在其他诸侯国,也存在修长城来减轻防御敌人的军事压力的情况,因为有了长城作为工事,就可以解决很大的人力物力 。
但为什么战国时期没有出现类似孟姜女这种以控诉修长城为目的的传说,而是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秦始皇修长城呢?实际上,长城主要也不是秦朝修筑完成的,秦始皇只是把之前秦国、赵国和燕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对匈奴的防御线,工程量并没有那么大 。甚至修建和阿房宫、秦直道这样的大项目相比,长城和秦始皇陵的工程了也要小不少 。但却依然搞得民怨沸腾,问题出在哪里了?
这就是因为,在战国时期经常长期的战乱,加上秦灭六国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战争以及屠杀,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减少,破坏了生产力 。也就是说,在秦国统一之后,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许多人正常的保证基本生存的需求都无法满足 。那么,在统一之后,正常操作应该是应该尽可能的与民休息,恢复生产,只要不是那么着急的大工程,都应该稍微缓一缓 。
但秦始皇的操作刚好相反 。他不仅没有考虑统一之后老百姓的期待和需要,反而开始全面折腾 。虽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为形成全国性的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基础,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这个劳动力本来就已经十分缺乏的时候,他却仍然迫不及待的开始大兴土木 。修长城还可以理解,修皇陵、修阿房宫显然是没什么必要的 。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搞这种大型工程虽然占用劳动力,但却能够利国利民,得到后世的好评和传颂呢?比如说都江堰、白堤、苏堤等等全国各地的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虽然也是耗费了不少民力的,但因为这些是能够直接造福当地老百姓,而且是可以看得到的好处,所以都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广泛好评,从而被万世传颂 。
而长城最大规模的全面修筑,实际上是在汉朝和明朝完成的,而这两个朝代修筑长城的过程却十分平静,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太大的反对的历史记录,就是因为这两个朝代在修长城的时候,经过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生产已经基本上得到恢复,人口也已经大幅度增加了,这时候抽调一部分人力物力去修长城,就不会太影响正常的民生了 。
- 长城的历史
- 蒙古人在古代叫什么人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蒙古人?
- 长城电子借记卡1类和2类的区别
- 古人最初靠什么来确定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有什么作用
- 古人最初是靠什么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
- 为什么古装戏里,古人都是穿长袖长袍?难道古代人都不热的吗?
- 古人没有先进仪器,他们是怎么定年份的?
- 郑国修建的是什么渠
- 古人为何说“穷文富武”?这四个字折射了什么世故?你如何理解?
- 为什么说程门立雪是一种美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