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运河文化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的名人,他们通过自身的智慧创造出许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传承和改善变得更加的牢固,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区域,而与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的则是山东的运河文化,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的山东文化告诉你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
运河通,书院兴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古代文化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区域,历代书院兴盛便是明证之一 。元代以后,山东境内书院数量有明显增加,好多着名书院如洙泗书院、泰山书院、尼山书院等,大都在运河流域 。明朝中期以后山东书院发展更为迅速,新建书院达八十七所,修复前代书院九所,其中有四十二所在运河流经的区域 。明朝后期,鲁西地区书院纷纷建立,正是运河交通带动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据统计,清代山东书院达213所,有86所分布在沿运河地区 。书院数量多,既是运河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文化兴盛的表现 。
谈起产生于运河区域的文学特别是小说,人们首先会想到《金瓶梅》 。其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学界目前已考证出百人之多,但究竟是谁,仍旧莫衷一是 。不过所论及的作者绝大多数出生或生活在运河区域这一点是肯定的 。《金瓶梅》内容更是与运河密切相关:书中展示了临清城市的繁华可与当时其他书籍相印证;七八十处对临清景物的描摹,在临清地方志中大都可以找到真实的记述;特别是对临清钞关、娱乐业、服务业、运输业的描绘,更说明作者对临清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通俗小说是市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市民文学兴起的先决条件是城市工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明清运河畅通,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通俗小说的出现适应了这样的需求,而《金瓶梅》显然是其中的代表 。
运河带来民间信仰多元化
明朝开始,佛教和道教在山东呈现出由盛转衰的趋势,并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而杂糅三教教义的民间宗教蓬勃发展 。随着大运河区域南北文化交流融会逐日增强,许多异地神祗开始在山东运河区域传播,融入了本地社会生活,使这个区域的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出现多元化特点 。
明代以前,山东地区的民间宗教以白莲教、弥勒教及摩尼教为主 。明代中期新教派开始出现,它们在教义、组织、仪式等方面都与此前的教派有明显差异 。成化年间,“无为教”在山东运河区域广泛传播,进入清代,各种名目的教派层出叠见,八卦教、清水教、天理教、离卦教、圆顿教、在理教、罗教、弘阳教、闻香教等等都在这个区域出现 。明朝以前山东运河区域的民间信仰,除官府提倡的城隍、土地诸神之外,还有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信仰 。明朝大运河贯通后,民间信仰的对象,有水神、行业神、自然神,还有圣贤神,数量与日俱增 。其中以金龙四大王为代表的水神崇拜和关公信仰最为普遍,成为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十分突出的社会文化现象 。
苏禄王墓见证中外交流
明成祖建都北京后,鼓励海外国家来京朝贡 。这时,京杭运河全线畅通,前来朝贡的诸国使者,大都从东南沿海登陆,沿运河乘船北上,到达北京 。在山东运河沿线,常年可见东南亚各国朝贡的船只靠岸销货购物,各运河城市也都有东南亚各国的香料特产出售 。
【山东运河文化你所不知道的故事】在大运河岸边的德州市郊,有一座明代外国国王的陵墓——苏禄王墓,它是明清时期东南亚国家使团沿大运河往来的见证 。苏禄国位于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永乐十五年(1417)八月,苏禄国三王率领家属、随从三百四十余人来北京朝贡 。九月,使团沿运河南下回国 。行至德州,东王病逝 。明成祖闻讯,赐谥号“恭定”,按诸侯王葬制为其修建陵墓 。按照中国礼俗,明成祖让苏禄东王的长子回国继承王位,次子安都禄、三子温哈刺及王妃、随从等十余人留在德州,守墓三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