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的彩调

大家大概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 , 但是桂林除了山水还有让你惊叹的彩调你大概不知道吧?彩调又被广西人民戏称彩灯 , 形式通俗易懂 , 起源于平乐 。那么 , 你想了解关于彩调的更多信息吗?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广西文化吧!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 , 是广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 属灯戏系统 , 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 。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 , 流传甚广 , 名称不一 。桂林叫“彩调” , 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 , 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 , 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 , 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 。
简介
彩调形式活泼 , 通俗易懂 , 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 ,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 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 , 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55年 , 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
艺术特色
彩调最初为“双簧蛋”形式 , 单人表演男女两个角色 , 而“对子调”则由男女同台表演 。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市井轶闻中取材 , 积累剧目500出 。彩调演出采用桂林话 , 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 , 还有本民族的彩调演员 。清末 , 彩调发展成戏后就有了《王三打鸟》、《三看新》、《娘送女》、《双打店》、《王二报喜》等三十六出 。
唱腔曲牌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 , 分板、腔、调3大类 。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 , 腔以脚色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 , 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 , 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 。此外 , 彩调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 , 如鲜花调、十月花等 。
彩调的音乐伴奏分左、右场 , 左场为弦乐 , 右场为击乐 。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 , 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 , 以调胡为主奏 。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 , 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 。
同一曲调 , 可以根据行当、人物和表现生活的不同 , 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 , 故有“调多共用 , 板腔细分”之说 , 如按脚色行当定腔的有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摇旦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梅香腔、媒娘腔、和尚腔、强盗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 。
曲牌有300余首 。音乐伴奏分左、右场 , 左场为弦管乐 , 有调胡(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 , 锣鼓点较简单 , 常用的有一条龙、四钹、一钹、三点头等 。
道具
彩调表演艺术富有地方特色 , 在“三小戏”中最为突出 。如步法、扇花、转身、亮相和旦脚特有的指法等 , 就各有数十种 。单是丑脚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3大类 , 其中 , 矮桩应用最广 。扇子、手巾、彩带 , 被认为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 。其中扇子是主要的一件 , 用舞扇花来表达情绪的有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摆扇、摇扇、波浪扇等 , 还可当作扫帚、火炬、画卷、匕首、铁锤等,故有“万能道具”之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