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能可怕到什么程度?( 二 )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联系删除!
如果说我在京东搜了“耳机”,转脸刷今日头条,今日头条就不断给我推送淘宝的耳机广告;或者我在淘宝上搜了“牛排”,然后在腾讯新闻里时不时跳出京东,苏宁的牛排广告,这些还不算可怕的话,我遇到过的非常可怕的例子:我和朋友在电话里闲聊,提到了辅导班,我说学而思,新东方这样的大牌子上市公司还是比较靠谱的,但是线上品牌就比较差强人意了 。聊天后没多久就能收到推送的学而思广告还有网课品牌跑路的新闻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一次我跟我儿子说买自行车别非得买崔克,闪电的,你还得长个子,用不了三年又得换车架,我儿子说那你觉得啥牌子合适?我心里想的是捷安特就很好啊,但是我没说出来,怕我儿子觉得我太大家长作风,就说那咱俩一起搜搜看 。刚打开某网站,头一页居然全是捷安特的广告,要知道我只是心里想了想啊 。以前我会认为大数据会窃听电话交谈内容,但是捷安特的事情让我觉得大数据应该有读心术 。
以前有个搞软件数据的告诉我“没有人比大数据更了解你,包括你自己!”在此不去讨论此话的真假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伪装”自己,尽量让我们表现的正常一些,但在网络大数据面前,你的兴趣爱好、行事作风都将被一览无余,甚至很多网站都知道你平时都在浏览什么内容 。
大数据能让你的“网络信息”产生价值,从“小”的方面来讲,这些价值可以卖给相关APP,所以我们经常打开某APP,首页就给我们推送“心目中的产品”;从“大”的方面来讲,大数据能加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
真要讨论起来,我认为大数据的恐怖在于“知道的太多”,在这个前提下,它绝对能“先下手为强”,幸运的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有限,如果人工智能脱离控制,诞生自己的意识,再配上恐怖的大数据,科幻电影中的某些情节并非不可能 。
言归正传,本文尽量用大白文揭开大数据的神秘面纱,也会告诉大家如何保护自己的数据 。
你可以把每个人分成两部分,基础部分为人体,你在人体的基础上会产生数据,包括吃饭、逛街、打游戏、购物等等,可以说只要你活着,就会产生数据,哪怕是宅在家,那也能证明你是个宅男(女) 。
以前的信息数据大多在现实社会中,如果没有成立小组专门研究一个人,那么数据就很容易“烟消云散” 。
但在网络化时代不同,人类在网络世界留下的所有足迹,都会被网络“记住”,包括你每天看了多长时间的购物网站,这些数据慢慢堆积后,逐渐就形成了“个人数据” 。
起初,个人数据的用处并不大,但是随着网络化进程逐渐加快,数据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时候有人就会建立一个超级大的数据库,里面装满了很多人的“个人数据” 。
他们将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梳理、存储、分析、可视化,也就是说他们把原材料(大量个人数据)经过一系列加工后,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大数据 。
这些大数据有很多类型,例如“W地区90%的人喜欢吃辣”,那么这条数据就可以卖给某购物网站,接着网站就会在W地区主推“辣椒酱”、“麻辣零食”等等 。
所以,通俗的讲,大数据就是有价值的网络数据,其中就包括你的网络数据 。
这是个讨论范围极其广泛的话题,也许一群教授讨论10天10夜都说不完,在此我也就不班门弄斧了 。
按照我的理解,大数据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在你联网的状态下,或你出现在他人的“互联网世界”中,你所产生的任何行为,都会被记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