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不开空调、不烧热水,这一家五口过得怎么样了?( 三 )


我们一家人的生活 , 远远没有做到极致的环保 , 也许没有一个人、一个家庭能在方方面面都“环保” 。
好多人问:能给我一些日常可持续生活的建议吗?我总是说 , 你要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 , 每天的开支是多少、习惯在哪里买东西、有多少空闲时间、兴趣是什么……如果每天都忙于工作 , 那么想要自己堆肥、动手更改旧衣服 , 显然很难 , 但把塑料瓶装的沐浴露换成肥皂 , 这样微小的改变 , 就能产生很大不同 。 从小的改变开始 , 然后选择适合自己和家人的环保生活方式 。

不少绿植出自小儿子遨然的“无心插柳”
我曾经用大豆做酸奶 , 在家用蚯蚓堆肥 , 或者自制皂角洗液、有机香皂等亲善环境的生活用品 , 也为孩子们做衣服 。
但上海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 同时我们也更容易买到生态产品 , 所以 , 目前我们更专注于零浪费的生活 , 吃得健康、避免外卖 , 同时购买有机、应季、当地的食材 。

农场、湖泊、绿道
曾经我们很爱莫干山 , 如今好久没去 , 但还是选择有森林、农场的地方散心 , 享受奔跑在自然里的感觉 。 去年我们到过嵊泗岛、千岛湖、四川的高原地带 。
过去两三年 , 我偶尔带着两个女儿去上海的有机农场做志愿者 , 吃住在农场里 , 醒了就去地里或大棚干活 , 学习做农夫 。 我觉得疫情后 , 尤其是长期待在家里之后 ,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大自然 , 去感受土地和清新的空气 。
你问我 , 关于环保生活 , 我还能说出新意吗?我们普通人的环保 , 正在于对吃、穿、住、行的选择 。 自带杯子、购物袋等基本的东西 , 都是能做到“零废弃”的行为 。 这些和二十年前所说的没有什么不同 。 但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彼此提醒 , 做出小而有益的改变 。


左上角的牛仔布包是二女儿新做的
我们的行为 , 也能在孩子的心里 , 留下一点种子 。 我曾经用有机棉为孩子做衣服 , 两个女儿看到我剪剪裁裁 , 觉得自己也能做 , 所以赛娅从小就喜欢给娃娃穿旧衣服 , 现在还用废旧织物制作包包 。 若涵曾经花3年的时间 , 做了一块很大的拼布式被罩 , 一面所用的布料是我们在中国找到的老布和她的旧衣服 , 另一面用的是从加拿大的奶奶那里找到的老布 , 每一块布料都裁成差不多一样大的布条 , 再彼此拼接 。

我们家很小 , 计算下来 , 人均面积只有十几平米 , 所以储物空间非常珍贵 。 书、玩具、衣服等等 , 一旦积攒起来 , 我们就得选择性地处理掉一些旧物 , 捐给回收机构或送到二手物品交换市集 。

旧衣交换活动
若涵爱读书 , 她有时会去多抓鱼这样的二手商店买书 , 我也去买过衣服 。 但我的大部分衣服 , 还是来自于二手衣交换市集(swap) 。 你带去一件干净整洁的完好衣物 , 就能现场免费挑选一件喜欢的带回家 。 包包、鞋子、日用品等等 , 都可以交换 , 现在很少逛街买新衣服 。

二女儿赛娅在swap活动上
2018年时 , 我就开始自己办swap活动了 。 最初 , 这个概念吸引的主要是外国人 , 很多中国人觉得有趣 , 但只是看看 , 还是很犹豫:我要不要穿别人的旧衣服呢?
但慢慢地 , 特别是去年 , 我们发现 , 来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 , 有年长的 , 也有年轻的 。 她们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 , 好多衣服都是新的 , 如果扔掉 , 多浪费 。 我们也从交换衣服 , 发展为可以交换书、日用品等等 。

软木做的果盘、椰子壳小碗和竹碗
这样的转变过程 , 和我办生态设计市集的经历很相似 。 早在十多年前 , 因为若涵皮肤敏感 , 我开始做一个小小的有机棉童装品牌 。 与此同时 , 还办了一个汇聚有机、环保用品的市集 , 每年办4次 , 竟然坚持了十几年 。 还记得我们刚到上海时 , 在市场上很难找到环保可持续的日用物件 , 到现在 , 越来越多的人在说环保 , 我做市集的紧迫感 , 也慢慢减小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