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财经E法|雨后郑州的反思:城市“智能”为何变“无能”?

财经杂志-财经E法|雨后郑州的反思:城市“智能”为何变“无能”?
文章图片
图1/1

文/陈千凌
编辑/朱弢
纳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有一句振聋发聩的提问:现代化是什么?现代化能否带来脆弱局面的改观?
这一发问 , 对于反思暴雨之后的郑州正当其时 。 一场来自极端天气的考验让城市骤然失序 , 彻底暴露出数字化智能化背后的脆弱性 。
7月20日 , 暴雨侵袭郑州 , 市内一度断水断电断网 , 也让这座拥有1200多万人口城市的数字化生活陷入瘫痪 。 移动支付无法使用、共享单车不能开锁、打车软件打不到车、新能源车无电可充、外卖难以下单 。
失去了互联网 , 人们变得寸步难行 。
除了各类数字化的便捷应用 , 郑州引以为傲的“智慧城市”项目也骤然失灵 。 2019年郑州便全面启动了“城市大脑”建设 , 2020年初基础平台搭建已然完成 , 但水灾之中 , 除了摄像头等常规应用外 , 智慧系统并没有什么优秀的表现 。
【财经杂志-财经E法|雨后郑州的反思:城市“智能”为何变“无能”?】以郑州京广路智慧隧道为例 , 号称“会思考”“会说话” , 既能预警也能救援、既能求助也能精准定位的智慧系统却突然“熄火” 。 据此次在京广路隧道险情中逃生者事后的描述 , 人们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这些系统究竟有什么“智慧” 。
郑州的故事并非孤例 , 随着城市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 因为突发事件导致整个城市关键基础设施业务中断、城市运转几乎停摆的事件屡见不鲜 。 如2019年-2020年间 , 委内瑞拉国家电网干线多次遭受网络攻击 , 全国大面积停电、经济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 还有2020年 , 美国纽约由于多个变电站故障导致大面积停电 , 约4万用户被迫断电 , 地铁停运、电梯瘫痪、整个城市一片漆黑 。 日本亦有类似事件 , 2019年5月的一天 , 两条铁路突然断电 , 只因两条虫子爬入内含开关的箱体内 , 导致26列火车受影响 , 约1.2万名乘客滞留 。
正如纳西姆所言 , 现代世界的技术性知识在不断增加的同时 , 也让事态变得更加不可预测 。 越是接近自然的 , 可能越有能力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越是人造的 , 可能更加趋近“脆弱” 。
当今世界 , 技术网络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插件式应用 , 更是成为城市运转的基础底座 。 人们的衣食住行、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的公共管理都要构建在网络之上 , 一旦基础底座出现问题 , 那么整个社会都可能会骤然失序 。
”智慧城市为何“城”效难显
此类事件 , 再度为当下跑马跃进、势头正盛的智慧城市建设敲响了警钟 。 2008 年 , IBM 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 , 点燃了国际城市智慧化建设的热潮 , 中国亦投身其中 。 据2020年2月IDC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 , 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投资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66 亿美元 , 仅次于美国 。 如今 , 中国所有的副省级城市、87%的地级以上城市 , 总计超过500座城市 , 均已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
大数据驱动运行、一切皆可编程、万物均要互联......一系列亮眼的概念让人们对智慧城市寄予厚望 , 但实践中 , 除了突发事件导致城市停摆之外 , 智慧城市项目烂尾、失灵的例子也是频频出现 。
2013年起 , 武汉投入的1.75亿元智慧城市项目 , 历经几年波折与多方纠纷后最终烂尾 。 原计划在2015年开始全面运营、投资400亿美元、号称要打造世界级智慧之城的韩国松岛 , 后来却被评价为“切尔诺贝利式的鬼城”“人类的沙漠” 。 2020年疫情期间更是暴露了各类智慧系统的真实“智商” , 在一些一二线城市 , 通知下达、防控知识普及居然回到了通讯靠吼、传达靠走的“原始阶段” , 疫情上报、人员管控、数据统计仍然依靠人工的纸质报表 , 前往红会领取物资还需单位介绍信.......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