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财经E法|雨后郑州的反思:城市“智能”为何变“无能”?( 二 )


我们不禁要问 , 智慧城市为何“城”效难显?城市“大脑”为何出现“脑梗”?
抛却管理者的迟顿、技术细节的故障、数据未能共享流通等外在因素 , 智慧城市的核心问题在于其规划建设正在脱离本源 。
虽然在定义和理论上 , 智慧城市的着眼点在于“以人为本” , 但是在实践中却异化为“以技术为本” , 技术工具成为了城市建设的核心角色 。
究其原因:一方面 ,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脱胎于政务信息化工程 , 仍然存在以系统建设为主导的思维惯性;另一方面 , 在现有政绩评价系统之中 , 技术导向和数量偏好仍为主流 , 不少城市管理者将智慧城市解读为新一波的形象工程 , 罔顾现实需求 , 项目建设唯“高大上”是举 , 无序开发和滥建各类智慧系统 。
理念的偏离 , 必然导致实践的错位 。 总的来看 , 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存四方面问题 。
一是重视建设 , 轻视运营 。 城市建设更多考虑硬件体系的搭建 , 投资下去了 , 数据中心建起来了 , 云计算能力具备了 , 高大上的智慧平台建起来了 , “城市名片”就有了 。 但却没有考虑到如何维持整个硬件系统高效运转 。 好比是小区建完了 , 却没有物业 , 业主住进去没多久 , 小区就变得破败不堪了 。
武汉智慧城市项目之所以烂尾 , 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在购买IT软件、IT集成和云服务上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 , 却对业务规划、集成和运营方面的费用考虑不足 , 导致设备与需求不匹配 , 最后只能沦为空中楼阁 。
二是重视经济效益 , 轻民生价值 。 很多城市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能直接为本地带来经济产出的项目 , 如招商引资等 , 但对公众服务却考虑不足 。 另外 , 也容易出现“以政府为中心”的情况 , 城市建设罔顾人民需求、公众感受 。 如韩国松岛项目之所以失败 , 就是盲目地堆砌钢筋水泥、搭设光纤网络 , 不仅远超城市居民的需求程度、生活成本过于昂贵 , 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 , 让居民们感觉自己生活在“高科技的监狱”里 。
三是重视技术效率 , 忽视安全防范 。 相当多城市建设只追求项目尽可能高大上、高科技 , 但却没有足够的网络安全防御能力、信息保护机制与之相适应 , 导致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等事件多发 , 既对公众人身财产生巨大威胁 , 也对国家安全带来重要挑战 。 如2018年6月新加坡遭遇黑客网络攻击 , 150万公民的个人数据和16万人的门诊处方细节遭到窃取 , 其中包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数据 。
四是重视智能 , 忽视智力 。 上马了大量智能项目 , 却未能进行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 工作人员数字素养不足 , 再贵再好的项目 , 也是“用不了”“用不好” 。
智慧城市下半场:从技术“面子”走向民生“里子”
因此 , 在经历了粗放式发展的问题暴露之后 , 智慧城市建设亟需及时反思、回归本源 , 从技术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 , 从追求高科技的“面子” , 走向聚焦人民获得感的“里子” 。 需要认识到 , 城市建设不是政府的短期任务 , 而是一项真正造福于民的长期工程 。
一方面要以人为中心 。 一是体现在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 , 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 , 来进行城市的整体规划、功能设计、项目安排等 , 为人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更加安全的环境 。 二是要加强民生保障 , 重点推进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生命财产安全的项目建设 , 如应急安全体系建设等 。
另一方面防范技术失灵 。 一是要构建开放多元的网络体系 , “在我们已经无法摆脱互联网的情况下 , 最好的办法是让网络能够在极端情况下能够正常运行” , 如建设天基互联网、紧急通信临时基站、离线数字支付建设等;并注意保留一些人工、无网络设施 , “智慧”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绝缘、对“人力”的替代 。 二是要加强长期运营 , 通过数据、服务、产业的运营来更好发挥技术效用和项目功能 , 激发长期内生造血能力 , 避免智能变成无能 。 三是要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 , 提升智慧硬件的应用效率、智慧城市的服务水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