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影雕塑记忆,艺廊结合生活空间


以光影雕塑记忆,艺廊结合生活空间


文章图片


以光影雕塑记忆,艺廊结合生活空间


文章图片

【以光影雕塑记忆,艺廊结合生活空间】
以光影雕塑记忆,艺廊结合生活空间


文章图片


“这是一个不算私人、也不完全公开的空间” , 设计师如此介绍道 , 业主从事艺术投顾 , 希望将童年住所改造为私人艺廊及工作室 , 将办公、运动、社交等生活型态连成一体 , 成为居所的延伸 。目前多为私人接待性质 , 未来计划举办艺术展览及其他用途 , 因此设计保留大量使用弹性及模糊留白 。



而这也是现代人的生活趋势 , 工作/社交/生活/学习场域逐渐融合 , 空间不再需要明确定义及分界 , 而是能随需求充分变化 , “我们希望当业主需求某种功能时 , 所有空间都能为其服务” , 减去附加的机能条件 , 空间更加纯粹 , 一如雕塑的基础—陶土 , 能随巧手揉捏成各样形状 。



“空间的功能仅在使用时出现”成为设计上的一大考量 , 尽量减少固定式家具、设备的存在 , 如办公室内以干净的投影墙取代电视、投影布幕 , 所有空间呈现简约面貌 , 能因应需求而产生不同可能性 。 此外 , 空间的使用弹性亦仰赖边界的开放度 , 此作以门扇及百叶帘作为隔挡 , 能自由控制开放或隐蔽 , 避免实墙阻断视觉与光线流通 , 当所有隔间敞开时可作为开放通透的展览场所 , 关闭后则是不受打扰的私人领域 。



保留空间记忆
将曾居住过的住宅改造为家人共同使用的办公空间 , 除了要解决 40 年老屋的硬件问题 , 也希望能延续家族共同的生活记忆 。空间曾在不同时期经历居住、办公、仓库等不同使用情况 , 尽量保留空间使用上与过去不同时期相呼应的位置 , 彷若时空背景如何变换 , 空间与人的相对位置却不曾改变 。



工作室外立面以玻璃橱窗满足未来展览需求 , 平时敞开引入充沛日光 。踏上石阶进入艺廊内部 , 1 楼前半部为展览场域 , 中段为柜台、会议室、茶水间等机能空间 , 后半部则是业主与家人各自的办公室 , 地下室前半部亦提供展览机能 , 后半部因业主兴趣而设置健身房、冲澡间与私人厨房 。 布局将对外开放的展览区域集中于前段 , 后半部属于私人领域 , 平日将有专人引导动线 。设计师希望此作也能如艺术品、雕塑一样 , 附加专属的回忆 , 使家族记忆不断书写下去 。



艺廊也是艺术品
“空间本身也能成为一件兼具观赏与实用的艺术品” , 设计师玩转材质与形状 , 使日光顺着曲线静谧地流入空间之中 。 全案天地壁皆使用相同色系形塑包覆感 , 产生视觉放大效果 , 矿物涂料呈现如雕塑土般的纯粹视觉 , 质朴触感好似塑型时的刀削面 , 使整体具自然与手作感 。而光就是协助他完成作品的那把雕刻刀 , 细量光线进入的方向 , 透过弧面与线条雕塑出光影变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