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配|【海上记忆】当年婚房标配“36只脚”


标配|【海上记忆】当年婚房标配“36只脚”

文章图片

现如今70岁上下的长者 , 结婚成家的年份大多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 那时结婚除了愁房子 , 还得愁家具 。 上海人要面子 , 不管婚房有多大 , 哪怕是阁楼上的9平方米蜗居 , 也得摆出一套新家具 。
新房 , 靠的就是新家具“扎台型”(挣脸面) 。 人们就把当时的基本家具概括为“36只脚” , 具体为——
【标配|【海上记忆】当年婚房标配“36只脚”】高低床4只脚 衣橱4只脚 五斗橱4只脚 床头柜4只脚 小方台4只脚 四只方凳(或四把椅子)16只脚 , 正好是36只脚 。

标配|【海上记忆】当年婚房标配“36只脚”

文章图片

今人或许会问 , 怎么床头柜只有1个?告诉你 , 当年住房逼仄 , 大床一边贴着墙 , 故床头柜只能摆1只 。 如果住房面积大一些 , 有里外两间的话 , 那就不是36只脚 。 增加一张写字台 , 36 4=40只脚;再增加一对简易沙发和茶几 , 36 4 12=52只脚 。 翻一番 , 凑成72只脚也是有可能的 。
当年凑齐“36只脚”不容易 。 从196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票证时代” , 就是购买任何物资都需要凭票证供应 。 家具厂的原料木材受国家计划控制 , 厂家便有计划地生产 。 “有计划地生产”势必“有计划地供应” , “有计划地供应”只能发票限量 。 凭家具票一次配齐36只脚的概率很低 , 一般都是今天供应一张床 , 隔一阵供应一个大衣橱 , 再过一阵供应一张小方台……如果急着结婚 , 很难凑齐 。
家具票是按系统层层下发 。 比如 , 机电一局来了一批家具票 , 下属有10个公司的话 , 一分为十 。 10个公司拿到票后 , 再分发给各自下属的工厂 , 到工厂的工会那里就寥寥几张 。 厂工会就按照登记排队的先后次序发放 。 结婚买家具完全指望凭票 , 难度相当高 。 后人肯定要问 , 那过去年代人们怎么解决婚房里的“36只脚”呢?真可谓:鱼有鱼路 , 虾有虾路 。
第一种是购买、自制相结合 。 购买是发动亲亲眷眷收集家具票 , 买到几样算几样 , 缺五斗橱 , 或缺大衣橱 , 就请木匠来做 。 那年月街头巷尾常见的一幕是 , 木匠在替东家打家具 。 当时上海的木材商店偶尔会开放一点计划外木材 , 今天买几根方料备着 , 明天买几张三夹板、纤维板备着 , 凑齐了 , 请个木匠上门做 。 因此 , 那年月木匠和漆匠特别吃香 , 有做不完的活 。
第二种是买新、买旧相结合 。 那时上海有很多寄卖商店(旧货商店) , 最有名的是淮海中路424号的淮海国营旧货商店 , 俗称“淮国旧” 。 买不齐新家具 , 去淘旧家具 。 结婚新房放旧家具不合适 , 上海人有的是办法 , 送到家具厂(当时有翻新业务)打磨掉老漆面刷上新漆面 。 这样就凑成一套基本款新房家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