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下乡知青为什么都争着回城?

时代不一样了 。
那是我的下乡知青,一门心思想着回城,但是回城的路子很窄,通常情况下只有推荐成为大学生和参军这两条路子 。
当时在农村的生活还是非常辛苦的 。知青们要跟着农民一起劳动,赚工分,但是粮食就这么一点,根本吃不饱 。回城如果进工厂上班就可以有商品粮,每个月都有固定的粮票,而且工人的地位在那时候比农民高得多 。
知青在农村没有土地 。一辈子在农村根本没有出路 。
现在人想着回农村,并不是那种很穷的农村 。
由于国家大力投资农村,特别是脱贫攻坚以后,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已经彻底解决了,大多数农民的房子都是国家帮忙盖的 。很多希望农民留在本地搞乡村旅游 。再加上不用交什么农业税,所以在农村老百姓也能活得很好 。
那就人的生活和发展来说,农村终究是比不上城市的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就业机会,以及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但是那些想回老家轻轻松松过日子的,也可以过很好的日子 。所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未为不可 。

以前的下乡知青为什么都争着回城?

文章插图
这点同现在许多人都争取到北上广等大城市去发展的情况是一样的,主要还是从自身的发展来考虑的 。比如大的城市机会多,各种服务比较方便,加之科技、文化、教育资源、公共设施等比较发达,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和孩子的培养都是有利的 。
农村艰难的生活,很是磨练人的意志 。有上山下乡经历的城市年轻人,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话是这么说,谁乐意过艰苦的生活,相比较而言,城市安逸啊 。
当年大批知青下乡,在农村劳动,刚去的时候,是农村的农民拿出粮食,腾出房屋,供这些孩子们生活 。农民在知青下乡过程中,是做出巨大牺牲的 。如果不是这样,这些人怎么安置?虽然知青到农村待下后,都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 。
知青下乡是响应国家的政策,回城也是后来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可以回城了 。留在农村的知青很少,绝大多数都回城了 。农村条件落后,是主要原因 。在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掰,能有什么出路?
以前下乡的国办教师有几个留在农村的,不也是都去城镇了吗?以前我上高中的老师们,很多是清华北大毕业的,在镇上中学教书,以后也都回京畿或省城了,没有留下来的 。
以前的知青本身就不是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他们到农村去的时候叫做“插队” 。农村以前的组织形式是生产队,全国所有的农村都已组建了生产队,所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话只能是被编入到已有的生产队中间去,因为他们不是在生产队建立时的最初成员,也不是在生产队存续期间出生的人员,所以加入到生产队组织中叫插队,也就是把他们插入到各个不同的生产队中去,大口号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同时生活方面还必须自己解决,做饭、洗衣服等等都必须自己动手,这对那些年轻的城里孩子们来说,确实有点来的有点突然,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与之前的城市确实是天壤之别,很长时间适应不过来 。同时对于下乡知识青年来说他们到农村去只是接受一下再教育和锻炼,在他们的心里始终想着的是早日结束这个过程,去多长时间也没有明文规定,所以就想着能早日离开农村最好,这样就会想方设法返城 。
知青下乡宣传
知青年代农村宅基地对城里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吸引力,城市就业人员可以享受到单位分配的福利住房,职工只需要缴房租就可以了,福利房的房租基本上就是象征性地收一点点钱,大家对房租是不会上心的,就块儿八毛的,发工资时才会扣的 。知青在农村虽然很艰苦,但是确实锻炼了很多人,许多返城之后都有比较大的建树,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说是贯穿其一生,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无形且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财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