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讽刺 。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讽刺而用婉刺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象鲁迅先生所说:“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即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二是作者要揭露一些真人真事,加以讽刺 。又怕遭受迫害,故意改说成明代,来反对当时的八股科举和贪求功名富贵,并揭露了封建官僚,人伦世态的社会丑恶 。实际上《儒林外史》是清代社会的写实 。对科举制度腐蚀人的心灵进行抨击,是《儒林外史》的重要内容 。作品通过考取科名的读书人的罪行,进一步揭示科举制度的毒害,并反映政治的腐败,这也是《儒林外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儒林外史》在抨击科举制度、揭示士人精神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些正面人物形象和歌颂了一些下层人士,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扩展小说的社会意义 。当然,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思想成就主要还在于对科举制度统治下士人群像的塑造,以及对腐败世态的生动描述 。让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以及封建社会制度必亡的本质道理 。

文章插图
【为什么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多用婉讽,不直接讽刺?】1、《儒林外史》是一部出色的讽刺小说 。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揭露和嘲讽科举制度所造成的丑恶现象和封建末世的衰颓风气 。2、如小说中刻画范进因中举而迷了心窍,喜极发疯的丑态,是作者对范进作夸张变形的讽刺,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作者对范进的性格、行为和心态,留下深刻的印象 。3、再如作者运用强烈的对比刻画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向胡屠户借盘缠考乡试,被他“一口淬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态度横蛮;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在他回府途中低着头,频频替他拉直衣裳后襟,态度恭敬 。作者写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对比鲜明,讽刺有力 。4、再如细节描写,作者写范进读报帖时,“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知道自己真的“中了”,竟欢喜得发了疯,拍手大笑,满街飞跑,弄得披头散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一只,口中狂念“中了!中了!”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描摹范进中举后的种种疯态,讽刺范进热衷功名,科举制度扭曲人性 。5、作者把当时社会上一般读书人热衷功名、醉心富贵的特征都统摄在范进这个人物身上,并运用讽刺手法予以揭露、批判,旨在抨击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荼毒,同时反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
尽管吴敬梓在小说中运用讽刺手法,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但是他也有忌讳,出于文化人的特性,多婉讽,尚不敢与当朝统治者硬碰硬的直接讽刺,那样会被扣上妖言惑众,大逆不道罪名 。这对吴敬梓来说,婉讽也不难能可贵的 。
“婉讽”是委婉讽刺的缩写,是文人们擅长的一种笔法,鲁迅先生尤为推崇 。直白地讲就是拐着弯骂人 。我先来讲一段吴敬梓老先生的轶事,也了解一下吴老先生的风格 。
话说吴敬梓老先生完成了《儒林外史》的创作,耗费了他二十年的心血,手抄本满天飞,可怜作者赚了名声却没有收益(可见知识产权保护是多么重要啊!) 。奔五十岁的人了,依然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穷困潦倒无以复加 。在朋友介绍下,给一个员外当了私塾先生 。这个员外有两个儿子,老大十三岁了,老二也十岁了,顽劣调皮,没人能管得了 。在文木先生(吴敬梓晚年自称文木老人)之前已经气走了不下十位先生,每位先生都呆不足三个月 。这文木先生一呆就是半年,眼看到年底了,这员外很高兴,就宴请吴老先,看看两个儿子学得怎么样了 。文木先生就说:“大公子的学问犹如空山响鼓 。二公子的学问是七窍通了六窍了!”员外没听明白,又不好意思问,总觉得两个儿子的学问肯定长进不少 。于是对文木先生千恩万谢,临走还封了五十两银子以示酬劳 。
- 毕业的句子简单到哭的
- 衣柜会对风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客厅壁柜影响家里风水吗
- “真正成熟的人,情绪从不外露”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 广东清远最新骗局 清远长隆是不是骗局?
- 中国女排世界杯大战巴西32胜,为什么赢得这么难?您如何评价?
- 东成西就经典片段赏析 《东成西就》为什么被奉为经典?
- 20岁生日简短经典祝福 20岁生日祝福语简短
- 《围城》中的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为什么都喜欢“不讨厌但是全无用处”的方鸿渐?
- 河南最刺激的五大玻璃栈道都在哪里?
- 余额宝的钱怎么存定期 余额宝定期存款在哪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