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诞生至今已经46亿年了,这四十六亿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二 )


以上四个方面,共同为地球营造出生命可持续诞生与进化生存的自然环境,塑造出地球生物圈阶段性之生存形态,直到目前为止,才能在现时的这个生命发展阶段中演化出现了我们智慧的人类,人类现阶段的出现,实属是地球生物发展阶段现时期的幸运 。
不知这样的回答是否准确?!如读者阅后觉得我说的对或有道理,希给个点赞并点击关注我,可阅读到我相关生命科学领域前沿近二千道的原创答题,定能阅览到你感兴趣的前沿科学知识 。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和学习 。宇明于东莞市 。(注: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抄袭可耻 。欢迎转发 。)
地球是46亿年前超新星爆炸的残骸,初始是一团炽热的气态物质,在大约经过10亿年茫茫太空游荡后逐渐冷却,由于地球一直在不停地自转冷却后形成赤道略长的扁正球形,在进入太阳引力区后被太阳捕获,成为太阳系中排行第三的一颗有很多水的生命行星 。
地球的历史至今有46亿年,从它诞生至今一直在变化着,只是发生的变化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急剧、短暂,有时漫长而缓慢,从科学的角度,一般把大的、急剧的变化称为突变 。纵观全球,认为地球演化过程中至少发生了八次大的突变 。
第一次突变是在距今约40亿年,地球表面从红色变为蓝色 。地球刚刚开始时是个高温熔融状态的红色球体,后来重的铁、镍逐渐沉到中心而成为高温固体状的地内核,较轻的高温液体状的铁、镍、硫、硅形成了地外核;而更轻的氧化铁、氧化镁、二氧化硅、三氧化铝在下,橄榄石、正辉石在中,上为高温熔融粘滞层,这三个圈形成地幔层,其上部冷却形成地壳 。地壳在太平洋最深处只有5km,在青藏高原最厚处却达80km,但它们对于地球半径6371km来说,只能算是薄板而已 。地壳形成时喷出大量的水和气,从而形成原始的水圈,当时陆地极少,故地球表面成为蓝色的海洋 。
第二次突变大约是距今25亿年的太古代晚期,形成了陆核泛大陆 。地壳刚形成时各地厚度差别不大,仅有少数较厚的地面露出水面,称为陆核,如我国华北、加拿大、澳大利亚、南极洲、非洲的部分地区 。露出水面的岩石经风化后就由大变小,最后形成岩屑、砂砾、淤泥并进入海洋而沉积下来,从而形成最早的沉积岩 。由于有水和大气,尽管当时大气中80%是水蒸汽,11%是二氧化碳、5%是硫化氢、1%是氮,其余为一氧化碳、甲烷等,没有氧气,但却适合只有细胞壁和原生质的低等生物——细胞和冬藻的生长和繁衍 。尽管它们极小,却能在沉积岩中形成化石 。到了距今25亿年时,分散在各地的陆核可能相撞在一起而第一次形成泛大陆 。相撞造成了强烈的地壳运动 。目前依据是在河北遵化县发现了陆核相撞而形成的缝合线,以及洋底才有的大片蛇绿岩;而且当时华北在十几亿年中在海底沉积的13000m厚的地层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并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山西五台山等,故此次运动在我国一般称五台山运动 。
第三次突变是在距今约19亿年的元古代中期形成了第二次泛大陆 。在25亿年前形成第一次泛大陆后,各大陆又逐渐分开,并在陆地周围沉积了巨厚的地层,此时,由于蓝藻的不断光合作用,地球的氧气不断增加,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逐渐减少,终于在我国首先发现了有细胞壁、原生质和细胞核的有核细胞生物——绿藻等化石,使生物从漫长的原核时代进入了有核时代 。在距今约19亿年各个陆核又一次相撞在一起,真是有分有合 。碰撞又造成了强烈的地壳运动 。以华北为例,相撞使早期沉积的5000m多厚的地层又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形成了山西吕梁山等,故而称吕梁运动 。华北地核从此进入较稳定时期,并与朝鲜半岛相连而形成华北板块,经过这次运动后,又陆续形成了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华南板块等等,而且各板块迅速分开,使地球的陆地沉积进一步扩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