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关押监狱的人,出狱后会对社会产生无力感吗?大家对于《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剧怎么理解?( 二 )


但是,《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却慢慢的在打破着这种失落的世界,安迪利用一切资源将知识带给大家,利用一切力量让大家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在将社会的发展融入到大家的内心,从没出来就开始适应社会,适应发展,适应活着,而这种活着可以打破一定的孤独感和融入感 。
《肖申克的救赎》救赎的不仅仅是自己和别人,而是人性与人心 。
谢谢邀请:面对现实,面对生活 。面对一切坚难困难 。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反映人性、道德、法治的外国电影,和中国国内的情况不能完全等同,只可以借鉴 。
在中国国内,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是可以很好地生活改造的,基本上不会对社会产生所谓的“无力感” 。
第一,罪犯基本生活保障很充分 。罪犯伙食费由国家财政支出,伙食标准有制度规定,能够达到实物量标准,很多时候还有改善伙食、加餐、自购营养品等机会,罪犯营养健康没有问题 。
第二,罪犯医疗卫生保障很到位 。罪犯卫生费由财政保障,季节性流行病预防、诊治都可以免费进行,个别大病如果较为严重可以申请暂予监外执行,也叫保外就医 。很多罪犯愿意保外就医,因为家属不愿意接受,耍无赖让监狱治病,有的监狱为了维稳需要真拿出几十万给罪犯治病,享受到省部级干部的待遇 。
第三,罪犯学习教育条件有保障 。在监狱,罪犯必须参加劳动和教育学习 。劳动岗位也能为你培训一技之长,很多监狱还开设了职业技能培训班,在里面可以考证出来就业很抢手 。文化课、识字课、法律课、心理教育、个别矫治,都会让你的心态逐步往认罪悔罪的道路上走 。每个季度还会有文体活动,开展文艺、体育、书画项目展览比赛,放松罪犯身心,舒缓思亲挂家情绪,稳定监管改造秩序 。
第四,罪犯回归社会的路径较为健全 。罪犯日常有亲情电话、亲情短信、亲情书信、亲情会见、日常会见等等机会,可以让罪犯与家属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 。这两年还流行了离家探亲,更是让改造良好的罪犯更好地改造 。在即将出监狱之前,还有出监教育,对当今社会流行的消费模式、交通方式、通讯方式进行模拟,帮助你顺利回归社会 。
第五,当前的刑罚执行制度有利于改造 。中国当前的刑罚执行制度有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 。基本条件都是:认罪悔罪、遵守监规、认真学习、积极劳动、没有再犯罪危险等等 。所以说,你只要在狱内不违规违纪,好好改造,减刑假释的幅度是很大的 。一般十年刑期,如果好好改造,努力挣分,最多刑期过半多一点就能够减刑释放 。这对很多罪犯是很大的激励,也保障了狱内正常的改造秩序 。
有以上几条,罪犯基本上会对回归社会充满期待和向往 。但是,也存在着部分罪犯不能回归、不愿回归的现实 。比如,孤寡、慢性病、经济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不孝顺等老年罪犯,由于出狱之后缺乏谋生的技能和生存的保障,往往不愿意回归社会 。这个时候,地方社区矫正机构和村居也会进行妥善安置 。后面这段就是考验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了 。
坐牢的人回家都很穷的
不要说别的,现在的我和在监狱没什么两样 。
长期关押监狱的人,出狱后会对社会产生无力感,通过《肖申克的救赎》可看出以下几点:
1.安于现状,拒绝改变,害怕改变
不管是舒适的还是恶劣的环境,当人们在同一个不变的空间中生存很久,人们就会习惯这样的环境,就像温水里的青蛙般,适应这里的一切,安于现状,害怕改变,甚至不愿改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