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母应该怎么读 拨动拼音


作者:孟蓬生(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关于拼音字母“o”的读音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相关话题阅读量近1亿 。其中一条题为《你知道吗?拼音“o”读“欧”还是“窝”?》的微博认为,“由于起初缺少读音注释、老师专业基础不过关等原因,很多人将‘o’读成‘窝’ 。教育部工作人员表示,按照目前教学标准,#拼音o的发音应该念欧# 。”

韵母应该怎么读 拨动拼音

文章插图
2021年7月6日,在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民主镇明珠社区内,“四点半课堂”工作人员在教小朋友念拼音 。新华社发
由此来看,似乎把韵母“o”读为“欧”是官方意见 。但文中并未指出“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下发的教学标准”的文件出处,笔者也无从核实 。
笔者曾是教育部委托课题“普通话审音原则制定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课题组成员,自然十分关心这个话题 。这里想从《汉语拼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来源、研制者的初衷和北京语音的实际发音等三个方面出发,谈谈韵母“o”到底应该怎么读 。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字母表》中汉语拼音字母的读音(《方案》中称为字母的“名称”)和《声母表》《韵母表》中声母、韵母的读音不是一回事 。当大家问“ɑ、o、e”中的“o”怎么读的时候,指的是韵母“o”的读音,而不是《字母表》“n、o、p”中字母“o”的读音(名称) 。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韵母“o”的读音,而不是字母“o”的读音,尽管在《方案》中这两者的读音是相同的 。
韵母应该怎么读 拨动拼音

文章插图
袁昕/制图
笔者认为,《韵母表》里韵母“o”应当读“窝”,而不能读“欧” 。
从历史渊源上来看,《方案》来自解放前“读音统一会”研制的注音字母(1913年议定,1918年公布,1920年改订,1930年改称“注音符号”)和国语研究社团“数人会”研制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6年议定,1928年公布) 。
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曾任“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数人会”成员 。他在《汉语规范化的基本工具——从注音字母到拼音字母》一书中明确指出注音字母“ㄛ”是“‘窝’的后音”,并解释说:北京向来把韵母“ㄛ”念成“ㄨㄛ”,因为它是只能拼这“合口呼”的(凡拼“ㄨ”母的叫“合口呼”),ㄅㄛ、ㄆㄛ、ㄇㄛ、ㄈㄛ也是合口呼,但中间省去“ㄨ”,因为这四个声母属“双唇”,而“ㄛ”又是圆唇,所以拼法从简 。
著名语言学家钱玄同是“数人会”成员之一,他对国语罗马字(拉丁字母)中“o”的读法是这样解释的:其实国语中压根儿就没有o这个韵母,“窝,锅,阔,火,波,坡,摩,佛,多,驼,挪,罗,左,错,所,卓,戳,说,若”都是uo,但因“波,坡,摩,佛”四音的声ㄅㄆㄇㄈ是两唇音(即双唇音),大可把下面的圆唇元音ㄨ略去,所以这四音不拼作buo,puo,muo,fuo,而省作bo,po,mo,fo;至于其他各音,则均须用uo拼 。(转引自王力《汉语音韵学》)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周祖谟先生解放后曾担任“审音委员会”委员,他在《汉语拼音字母学习法(修订本)》中指出:“o”是一个后元音 。舌位比u较低,较后 。舌面后部向软腭隆起,舌尖垂在下牙齿的底下,双唇稍圆,但不突出,肌肉并不紧张 。“拨”(bō),“坡”(pō),“摸”(mō)几个字音里的元音就是这个音 。
参与《方案》研制的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回忆《方案》制订过程时曾说:北拉(指“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波”写“bo”,“多”写“do” 。拼音(指《方案》)“波”写“bo”,“多”写“duo” 。有人建议一概按照北拉写法,可以节省字母 。又有人建议把“波”也写成“buo”,统一规格,符合原理 。方案委员会研究之后,决定采用注音字母的传统写法 。(《回忆〈汉语拼音方案〉制订过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