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 建安风骨的特点( 二 )


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 建安风骨的特点

文章插图
曹操作品《薤露行》中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史实的记录和自己对于时政的看法: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
曹操眼中的何进,德不配位、没有见识、优柔寡断,因此才会被十常侍所害 。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
对于董卓这种权臣,曹操对其暴行也进行了如实记录,并对国家的衰败和百姓的疾苦表现出了同情 。
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 建安风骨的特点

文章插图
到了曹丕,他的诗歌则从对于现实的关注变成了关注个人的内心感受,脱离了叙事而变成了抒情,且用词华丽工整,但对于现实的关注和曹操就有所不同 。对于曹氏诗歌的风格,在《文心雕龙》中有恰如其分的评价: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 。——《文心雕龙》
对于曹植这位才华横溢、用意为文的人,则和父亲、兄长又略有不同,他为文是纯粹为文而写文,和曹操的写时事,曹丕的抒情又不尽相同 。
王粲长期客居南方,不仅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无法与亲人相伴,因此他的诗歌中多愁苦之情和思乡之意,其诗文特点苍凉悲悯,被文学评论家刘勰成为“七子之冠冕” 。陈琳的五言乐府诗《饮马长城窟》中,则真实再现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采用了对话的形式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之情 。
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 建安风骨的特点

文章插图
建安七子将诗歌作为个人经历和感情的记录方式,因此他们的诗作中都凝聚了他们鲜明的个人风格 。对于这一特点,曹丕作为文学评论家曾经有过恰如其分的品评: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 。——曹丕《典论·论文》
上面的这番评价,真实反映了建安文坛诗歌的创作的风格 。
建安是乱世而不是盛世,在乱世之中,建安诗人们亲眼目睹了这份悲凉,他们的内心被触动,发之于心止乎于文,更加悲凉厚重和复杂,具备强烈的感染力,这就是所谓的“风” 。
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 建安风骨的特点

文章插图
建安诗歌中多用“悲”字,但是悲凉中又透露出了不屈之意,悲而不弃、悲而不怨,正因为建安乱世,更加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热情和入仕救世之心 。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曹操《苦寒行》
曹植诗歌中用“悲”则更多一些,在他的《杂诗》中,就有“高台多悲风”,“江介多悲风”,“烈士多悲心”等描写 。
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 建安风骨的特点

文章插图
写悲凉不是为了哀怨,而是为了表现慷慨之情,表现救国之志 。因此,建安诗歌中用到“慷慨”之处颇多,只看到“悲”而无视“慷慨”之意,就难以真正的理解建安诗歌的精髓和内涵 。
曹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短歌行》;曹丕:慷慨时激扬 。——《于谯作诗》;陈琳:慷慨咏坟经 。——《诗》;曹植:慷慨独不群 。——《薤露行》
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 建安风骨的特点

文章插图
这种“慷慨”的本质是建安诗人们面对苦难时的态度,是他们的那份坚持和自信,淡定和从容 。面对乱世逆境,建安诗人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积极面对 。他们用笔触直抒胸臆,创作的诗歌内容充实,诗歌的感染力强烈,表现出了刚劲的生命力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