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 建安风骨的特点


建安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活跃的诗人主要有:三曹和建安七子,其诗歌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力量,后代称他们的诗歌风格为“建安风骨” 。

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 建安风骨的特点

文章插图
那究竟什么是“建安风骨”呢?后代对此解说不一,但大致上比较统一的认识是:“风”是指诗歌内在的强烈的精神感染力,它源于内容的充实和情感的深挚,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是指文章表现出来的刚健有力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语言的准确、简练和明晰 。结合建安诗词来理解的话,“建安风骨”主要有以下的三个特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目睹这一现状的静安诗人们,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心去书写了这个社会的真情实景,和他们的真情实感 。
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 建安风骨的特点

文章插图
因此,建安诗歌内容其一是反映苦难的社会现实 。如曹操所做的《冬十月》和《土不同》,诗中就写出作者回来途中见到北方苦寒情景:“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
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 建安风骨的特点

文章插图
王粲的《七哀诗》则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诗人对此现象的深刻思索 。生逢乱世是人之不幸,建安诗人悲天悯人,诗作中流露出了对于人民的同情 。
其二是体现了高扬的政治理想 。如曹操心中理想的社会在他的诗作中就已经明确的勾勒出来了,在《步出夏门行·冬十月》中就提到了“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这就是曹操所设想的场景,也是他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天下大治四海升平的社会面貌 。
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 建安风骨的特点

文章插图
曹植的《杂诗六首》抒发了他意欲赶赴边疆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但是事与愿违,曹植被曹丕和曹叡猜忌,尽管他有报国的雄心壮志,但穷其一生都无法实现 。
【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 建安风骨的特点】其三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 。曹操在《龟虽寿》中就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成雾,终为土灰 。”借以感叹生命的短暂,但曹操并不因为人生的短暂而灰心丧气,他感叹生命短暂的目的是为了说在短暂的生命中,要去追求更大的人生价值,发掘自己更大的潜力 。
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 建安风骨的特点

文章插图
于是曹操接着又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丕也感叹:“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本人不乐,岁月如驰 。”;陈琳则说:“骋哉日月逝 。年命将西倾 。建功不及时 。钟鼎何所铭 。”
建安诗人们将对生命的感慨,化为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体现出了刚健不息的生命力量和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在逆境中同样可以逆流而上,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因此才有了建安时期的文学盛宴,三曹七子功不可没 。
建安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各有特点,都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也代表了魏晋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曹操的诗气韵沉浑,悲凉慷慨,诗歌语言质朴,不崇尚用华美的辞藻去修饰,他学习汉乐府而且有所发展,开辟了乐府写时事的传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