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为何能荣宠一生?( 二 )


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人得势,害了不少人,总是将得罪他的人置于死地,唯独没有找郭子仪家族的麻烦,这也应验了之前郭子仪预言和判断,一场大祸被郭子仪消弭得不着痕迹 。
可见郭子仪宰相肚里能撑船,退一步海阔天空,甚至于连可以有嘲笑别人的机会都让自己给抹去了,全无当朝权臣的霸道狠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但是我们说历史上很多将相往往都是自认为自己能容人,其实他们只是能容臣下,却不能容皇帝,这些人总认为自己清正高尚,以民为本,以死谏皇帝为荣,实际上如果遇到好皇帝倒能行忠义之举,不然的话,还是会有杀身之祸的 。
唐代的魏征就是遇到了唐太宗这样的英明皇帝,不然一百个也杀完了 。
而郭子仪不仅能容民众,手下,官员,而且对皇帝也是能容的 。
有一次他任命了一个州县级别官员,但是这位官员任职要皇帝批准的,但是代宗皇帝没有批准,郭子仪的部将们都很生气,都认为郭子仪功高盖世,是中兴大将,权倾朝野,皇帝这样做太伤人自尊心了,太不给郭大帅面子了 。当时就有人鼓噪而动:大帅,现今有些节度使随便封几个官,皇上都批准,大帅不过封了个小官,皇帝就这样小气,实是没有拿您当一回事 。
郭子仪大笑,你们不知呀,皇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这些节度使手里有军队,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会听命,这样做是因为皇帝怕他们造反呀 。而对我却不怕我有所回应,那是将我当成心腹自己人呀 。
众将皆服 。
从给皇帝台阶下这一点可以看出郭子仪的度量之大,为人所深佩 。要是换一位心胸狭窄的大臣说不定马上就起兵问罪了 。
唐德宗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 。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 。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崇 。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 。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郭子仪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 。”
而梳理郭子仪的一生,这样的评价相当中肯 。他的确称得上是能臣,更是良臣,既是军事家,又是标准的政治家 。
请各位读者顺便关注我的头条号数点梅花天地心以便日后交流 。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作为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作为武将、功臣,曾经率过几十万的大军,不但没被多疑的皇帝老儿猜忌,还能够做大官,活长命,被皇帝客客气气供着,死后子孙也是罩着老郭的福气,长保富贵,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
郭子仪为何能够荣宠一生?作为一个对古历史人物充满兴趣,致力挖掘古代诗词背后故事的“牛娃学史”,我来掰一掰自己的一些见解 。
老郭是个怎样的厉害角色?不过一介武夫!错了!
很多人以为武将就是粗人,只懂打仗,不懂人际,错了,郭子仪的杀手锏就是,他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的武将,打仗之余爱好研究身边人的心理,当然揣摩最多的是皇帝,要在人家手下混饭吃,不懂老大的心思,怎么可以 。
郭子仪是怎么揣摩皇帝的意图的?我们举例来看一件事儿 。史书上有记载说,郭子仪经常给皇帝上奏章保举自己的部下往上升 。皇帝最怕的是武将效应,若是你保一个我准一个,等你武将势力稳定了,那我皇帝的位子是不是该让一让了?所以,给不给准奏,皇帝是有深度思考的 。
聪明的武将比如郭子仪,常常被皇帝毫不留情地驳回来,儿子们很生气,老郭却心里乐开花 。郭子仪就此揣摩出来的皇帝意图是:皇上最怕武将造反,如果是为了稳住武将,自然不敢拂了大将的面子,当然是一边准奏,一边开始要筹备收拾你了 。但是人家皇帝没有提谁的名,就升谁,那就说明,皇帝还是信任俺老郭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