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华容道,明知关云长不杀曹操,诸葛亮为什么不让张飞赵云去?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这就是诸葛亮高超智慧的体现了,明知可杀曹操却不杀,明知关羽杀不了曹操却偏派关羽去杀 。
诸葛亮不杀曹操,在战略上考量是为了牵制东吴 。派关羽去杀,挫挫关羽的傲气,才是诸葛亮的真实目的 。
关羽是诸葛亮心中极重的人物,要得这位高傲的二当家心服口服,诸葛亮虽然费了不少心思,但都未到痛处 。
这次赤壁大败曹操却是一次打压关羽傲气的绝好机会,诸葛亮算定曹操败军必走华容道,却故意不派关羽去 。惹的关羽着急忍耐不住了,诸葛亮说有个重要任务,不是不派给你,是不敢让你去 。因为你杀不了曹操,肯定放他过去 。关羽说:“军师好心多!当日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己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过他了,今日撞见,岂敢轻放?”诸葛亮说,你若放了呢,怎么办?关羽说:“愿依军法”!诸葛亮说:“如此,立下军令 。”关羽立下军令状,又问诸葛亮,“曹操不走华容道,怎么办?”诸葛亮说,“我也立军令状”!关羽大喜,高兴的去了 。
回来的结果,大家都很熟悉了 。在华容道关羽果然放过了曹操 。诸葛亮欲按军令斩之,刘备忙说情,方得饶过 。
诸葛亮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地 。
三国时华容道应问其作者?问题不就得出来了吗?尽管诸葛亮军师谋略过人,但“天不灭曹“定向明摆在哪儿,所以军师只派关云长前去杀曹操,是否能杀掉曹操?只能听天由命!你想,曹操是等人物,爱民爱财爱将,深得民心 。那么军师诸葛早以心知杜明 。对于关羽擒曹放曹,才有后来曹操对关羽“上马金”和“下马银”之说了 。擒曹放曹是恩,得到的曹操的回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所以名著《三国演义》去读懂它,只要时间功夫!(爱民爱才爱将)(真要时间功夫)
是诸葛亮不愿杀曹操,才派关云长去,同时又压一压关张的傲气 。

三国时华容道,明知关云长不杀曹操,诸葛亮为什么不让张飞赵云去?

文章插图
(这是看到问题后的第一个反应,这样设置情节自有小说作者的道理)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 。因为这个情节出自《三国演义》,我们得从文学作品的视角来理解 。
华容道?那只是文学作品中的场景
《三国演义》不同于《三国志》和《汉晋春秋》等史书,它是小说,是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尽管它的叙事框架和基本内容是符合历史所载的,但核心并不是要讲清楚那段历史,而是要塑造人物形象,按照今天的语言,那就是打造人设 。
而华容道这个场景,在史书中是没有记载的 。事实上也不可能 。如果曹操的归路真的被诸葛亮所算计到了,恐怕是不会给曹操活命的机会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的赤壁之战,是这样的: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是大疫 。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
寥寥数语 。不过,在裴松之的注中倒是引用了其他资料,而且提到了华容道:
《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 。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备寻亦放火而所及 。
曹操走华容道确实很狼狈,用草填路才得以逃脱,而且很多士兵自相践踏,很多掉进了沼泽里,死伤甚众 。得以逃脱时,曹操还大喜,嘲笑了一把刘备,这倒是和小说里的情节比较相似 。
(华容道,这个场景对国人的心智模式影响很深的,前人还专门“研发”这个益智游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