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尝君传的主题思想 读孟尝君传赏析( 二 )


至此,冯谖提出“狡兔三窟”的计划,以形象的比喻警示孟尝君不得“高枕而卧” 。如何“为君复得二窟”?一是冯谖“西游于梁(魏)”游说梁惠王,宣传孟尝君被齐流放,诸侯却欢迎他的“富而兵强(富国强兵)”的本事 。因此梁王重赏孟尝君,并三次欲聘为相,而冯谖却告诫孟尝君,造造舆论就够了,不必当真 。于是“孟尝君固辞不往” 。齐王见秦王争聘孟尝君为相,也就赶快恢复了他的相位 。这一举两得之计,就是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第二窟 。
第三窟则是,冯谖为孟尝君挽回齐王的信任后,又告诫孟尝君“愿请先王(祖宗)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这“立宗庙于薛”就更加巩固了孟尝君的政治地位 。至此,“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
上述“市义”、“辞相”、“立庙”的曲折细腻的过程,就是“狡兔三窟”的典故的来历,后来常用来比喻人的处境,多有防备,减少后顾之忧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汝狡兔三窟,何归为(还回来干什么)?”
上述“高枕而卧”、“高枕为乐”两个成语,都和“高枕无忧”同义,都表示平安无事,无忧无虑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司马懿)谓众将曰:‘孔明已死,我等高枕无忧矣 。’”
从“鸡鸣狗盗”到“狡兔三窟”的情趣故事,都表明古人对“士”的看法,也显示孟尝君之流“善养士”的观点和态度 。
作者简介:马汀,生于1933年10月,淄博市张店区人 。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今山师大)中文系 。从1960年起先后在淄博六中、十一中任语文教师 。淄博市首批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 。先后发表教学论文、散文、诗歌等200余篇,个人先后出版散文集《杂记与漫谈》《打磨子轶事》《农民杨玉宽》《晚霞集》《牵手集》《冬天里的收获》等 。
【读孟尝君传的主题思想 读孟尝君传赏析】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