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赏析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翻译( 二 )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 。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 。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 。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 。“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 。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 。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 。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
创作背景: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赏析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翻译】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 。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改任河西节度使时,岑参曾暂驻凉州,结识了一些朋友;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其僚属如高适、严武等也与岑参是老熟人,所以当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赴北庭途经凉州时,就有很多老朋友前来迎送,常欢聚夜饮 。此诗写的就是与河西幕府的老同事们的一次欢聚夜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