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 )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绝对值、相反数和倒数这三个概念,许多学生临近中考了,还傻傻分不清楚;还有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条件,常常被学生当做“SAS”来用......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表明,当原有知识不稳定和不清晰时,使用比较性组织者对认知结构可辨别性的提高更有帮助;而当原有知识已经得到巩固和清晰时,只有过度学习新知识才能提高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 。比如在学矩形时,如果学生对菱形的性质还不过关时,比较矩形和菱形的异同点,能够帮助学生同时加深两者的印象;可是如果学生对菱形的性质已经巩固了,与其作比较,不如多来几组矩形有关的习题,当然要注意适度 。
(2)利用刻意练习,提高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
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涉及知识的巩固程度 。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认为,人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传递的电脉冲信号的组合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神经元外侧的脂质,我们称为髓磷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能像胶皮把电线包起来一样,把神经纤维给包起来,通过防止电脉冲外泄而使得信号更强、更快、更准确,知识因此得以巩固 。
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保护其中的电脉冲信号,从这个角度看,练习是巩固知识和技能的不二法门,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
要想用好刻意练习,老师需要把握四个要点 。
第一,只在学习区练习 。
做题是学生常用的练习方式 。一道题,如果学生不费劲就解出来,说明它处在学生的舒适区;如果学生看了半天还无从下手,甚至题目都没看懂,说明它处在学生的恐慌区;而如果学生皱起眉头思考,能找到大部分的思路,那就说明它处在学生的学习区 。
刻意练习对老师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努力让学习任务落在学生的“学习区”内,具有高度的针对性 。可是,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同样的任务不可能同时落入每个学生的学习区 。为此,老师可以做两件事情 。
第一件事情是整理习题 。学一个知识点,我们可以从课本、学案、配套练习和网络题库四个渠道,找到充足的习题 。有的老师懒得想,一张学案从头搞到尾就完事,这样很难有针对性 。更好的选择,是把找到的题目进行分类,先按核心知识点分,在从易到难排序 。
比如学习菱形的性质,找够习题后,我们可以把考查“四边相等”的题目归一类,把考查“对角线垂直”的题目归一类,然后从易到难排序,形成一份习题清单备用 。
第二件事情就是动态布置练习任务,原则是“抓两头,带中间” 。“两头”指的是班里成绩水平领先和落后的学生,“中间”指的是成绩水平介入两头之间的学生 。在给学生布置练习任务时,我们不妨以中间学生的“学习区”为基准,来指定习题;对于成绩水平领先的学生,鼓励他们用更快的速度完成任务,然后从清单中找更难的题目挑战;而对于成绩水平落后的学生,我们可以想办法和他们一起找到可以做的事情,比如阅读笔记和讲过的例题,甚至阅读其他同学的答案 。
第二,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在于重复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一个知识,如果不及时练习回顾,学生很快就会遗忘,最后所剩无几 。可是,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有限,要学习的知识点有多,老师又该如何在新课和复习中取得平衡呢?
答案就是调整练习的间隔 。艾宾浩斯在记忆保持曲线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351-351”复习法:学生把一个知识点理解并记住后,要尽量在3小时之内复习一遍,接下来,在5小时内、10小时内、3天内、5天内、10天内分别复习一遍,经过这6次的学习,长期记忆就会形成,该知识点也会得到巩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