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然离去造句 怅然造句和意思


《我与<黄帝内经>》征文分享 。作者:廖建文
电影《无名之辈》里面,一段富有哲学思考的对话: “你说为什么会有桥?” “因为路走到头了 。”
数年前买回的《黄帝内经》,被当作“愚者佩之”的装饰品 。直至12年有幸遇见先生,搭起“愚者”与《黄帝内经》之间的桥梁 。古话说:“祖师留下法,惜无传法人”,正是先生的出现,让《黄帝内经》的传承得以继续;《黄帝内经》也透过先生得以彰显,变得鲜活 。
慢慢地,“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我命由我不由天”、“根据天地的节奏去生,去活,这样才能活的长,活的久”等,像武功心法言犹在耳,大脑好像刷了一遍程序,颠覆了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实 。我的想法是:我们成不了医生,但至少方向不要错了,习得一些理论,做个有知觉的人 。与先生虽素未谋面却产生了可观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 。
首先是对文字的认识 。以前对“天人合一”似懂非懂,之后了解到婚礼原来是在黄昏进行的,代表阴来阳往(女嫁男娶)之意,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阅读过《字里藏医》也有相同的经验,作为节目的进阶读物,《字里藏医》还原每个字本意,普及了许多通俗易懂的人体运作机制,用了众多案例加以生动形象说明 。如“消化”,“消”是大块体积物质变小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化”呢,是外界摄入的物质变成人体一部分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用了“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的典故,说明能消不能化 。其中特别提到要保持小肠的温度,确保酶的正常工作,这才是过敏的原因 。真的是认识了中国字,有些症状也就清楚了 。
由消化引申到对食物的认识 。以前“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百毒不侵 。现在吃莲藕汤也能拉肚子、偶尔喝鸡汤还上火,这些都是不分辨自身体质与食物属性,贪图口舌之快的恶果 。收听节目后,也规劝身边人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喝冷饮、吃海鲜、早上喝绿茶等,反而自己变成了异类,常以“养生达人”被调侃 。针对脾胃功能不好,“四大”:绿茶、牛奶、冷饮、水果就很少碰了,日常也会百度下食物的寒凉温热 。偶尔也有管不住嘴的时候,吃坏肚子 。当然随着年龄增长,也体会到食物对人的影响,有几次冬天喝红酒,手脚发冷,浑身哆嗦,下次就长记性了 。
还有是对情绪的认识 。因工作上的压力,经络应该也不太通畅,有点想不开,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疏解,“无中生有”成了有形的癥瘕,造成肝郁脾虚:1、肝郁伴随的肝火造成口腔生疮,吃饭只能一边嚼;2、最厉害的时候,胃不蠕动了,早上喝的粥不消化,不能侧躺只能平躺;3、人常常疲劳,大便还不通畅 。“久病成良医”,渐渐地有了经验 。有负面情绪了,心里憋得慌,会看点喜剧、路上又会听先生的《黄帝内经》 。同时,杯水车薪地泡泡脚,引热下行;按摩膻中穴,穴位由巨疼、有点鼓起、变成软软的瘪下去,心里面也变得舒畅了 。
上述是我归纳的几点肤浅认识,属于中医的启蒙阶段 。先生与梁冬老师的节目反复收听,也购买了文字版书籍 。直观感受:书中删除了梁冬老师很多调侃,重点是先生解读《黄帝内经》经文的精华,有些对话间衔接不紧密,整体节奏与节目不同了,不是习以为常的节奏 。用先生的话说:有点像吃面包闪了嘴 。这不是抱怨,正是习惯了专注力在音频,先生的一些对话像留声机一样不定时回响,我呢,“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成了猪鼻子插大葱,装像有文化 。什么是文化?简单点,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先生的节目更具象地描绘了传统文化中古人的生活场景 。人生遗憾的是“只能坐于言,不能起于行 。”有感于此,心中也向往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生活,逐渐将节目中的片段融入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