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简子之子阅读理解答案 赵简子之子的文言文翻译

春秋末期 , 晋国实权由四卿(智氏、赵氏、韩氏、魏氏)把持 。赵简子和赵襄子父子在选立继承人的问题上 , 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 , 他们是怎么做的 , 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一、在继承人问题上的不同态度《资治通鉴》第一章中原文这样记载:“赵简子之子 , 长曰伯鲁 , 幼曰无恤 。将置后 , 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 , 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 , 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 , 已失之矣 。问无恤 , 诵其辞甚习;求其简 , 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 , 立以为后······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 , 有子五人 , 不肯置后 。封伯鲁之子于代 , 越代成君 , 早卒 , 立其子浣为赵氏后 。”
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说: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 , 小儿子叫无恤 。在选继承人的时候 , 不知道选谁 。于是他把日常训戒的言辞刻在竹简上 , 拿给两个儿子 , 对他们说:“你们好好读、好好记 。”过了三年 , 赵简子问两个儿子训戒的内容 , 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再问他竹简 , 已经丢失了 。又问小儿子无恤 , 他能熟练背出内容;再追问他竹简 , 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德 , 便立他为继承人 , 是为赵襄子······赵襄子因为赵简子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 , 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 , 也不肯立为继承人 。他把代这个地方封哥哥伯鲁的儿子 , 称代成君 。代成君很早便去世了 , 赵襄子便立了代成君的儿子浣作为赵氏的继承人 。
赵襄子
二、存在的疑点商朝前期 , 继承人制度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 , 从商朝后期起 , 王位继承发展的趋势是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 。至周朝初期 , 周公制礼 , 始定嫡长子继承制 。
翻阅史书 , 伯鲁是赵简子的嫡长子 , 而无恤(赵襄子)则是庶出幼子 。赵简子和赵襄子的历史发生在春秋末期 , 虽然从东周开始 , 礼崩乐坏 , 但权力交接总体还是在嫡长子继承制下运行 。那么赵简子“将置后 , 不知所立”、赵襄子“有子五人 , 不肯置后”就值得怀疑 。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正常程序 , 赵简子的儿子中 , 第一顺位继承人是伯鲁 , 除非无恤(赵襄子)的哥哥全都先于赵简子去世 , 否则 , 怎么看都轮不到无恤(赵襄子)继承赵氏 。而赵襄子有五个儿子 , 最后却把位子传给了哥哥的孙子 。难道是有什么其他情况?
三、所处环境分析赵简子后期 , 春秋老牌霸主晋国还在 , 但实权则由智氏、赵氏、韩氏、魏氏把持 。四个利益集团有共同的利益(同属晋国) , 也有各自的利益 。虽然维持面上统一 , 但实则明争暗斗 , 互相打压戕伐 。其中 , 智瑶领导下的智氏实力最强 , 《资治通鉴》中评价智瑶“贤于人者五 , 其不待者一也” , 简单来说就是能力很强 , 就是不仁厚 。若是赵简子选择了能力不足 , 但名分很正的嫡长子伯鲁领导赵氏 , 那么在智瑶领导的智氏、韩氏和魏氏面前 , 赵氏全族是否还能保全?为了赵氏存续 , 立贤不立长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