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称杜甫为“老杜”,却为何从未称“李白”为“老李”?杜甫之老在于其诗风沉郁顿挫,充满苍凉悲慨之情;李白却永远年轻,永远抱有着活力与浪漫 。
李白,活成了我们渴望而不能的样子 。
他潇洒飘逸,如侠如仙;他不拘一格,思落天外;他自信昂扬,永远抱有青春的光彩与自信 。
李白之诗如酒,倾入豪肠,让你血脉贲张;他的诗也如云,飘然太空,无拘无束 。但是,李白出蜀的这首律诗,却隐然有淡淡愁绪和茫然,这是怎么回事?请看王和尚的解读 。
王和尚解读古人经典,一觞一咏之间体悟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彩 。
【气势豪迈的著名古诗赏析 李白壮志凌云的诗句】△王和尚解诗:李白最让人惊奇的律诗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这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他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于是他慨然出蜀,离开故乡,开始游历天下,寻找机会 。“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此地是巴蜀与荆吴之间的要塞 。此地形势险峻,江水湍急,经过此山即出蜀,离故乡越来越远 。李白于此写诗,正是表达他离开故乡不舍之情 。而“送别”二字,或者指作者于此与送行朋友告别,也或者指于此与故乡告别 。清朝沈德潜则认为,诗中并无送别之意,故“送别”二字可删 。
这首诗充分展现出李白“一片神行,豪壮洒脱”的诗风 。李白写诗,多以气运笔,潇洒自然,不求工而自工,且他常常“思落天外”,故而常有惊人之笔,初看似不为意,细思才知妙绝 。
△王和尚解诗: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诗的首联写得非常平淡,“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他乘舟渡过荆门山,于此将进入楚国地界,要开始远离故乡,漫游江南 。“楚国”,此处意为楚地 。这一联的起笔,交代得干净利落,此处为楚蜀交界之处,前方为广阔的异乡天地,背后则是熟悉的故乡,作者于此怎能不兴起离愁别绪呢?且这一联紧扣题目,甚至可说是“拈题而起”,这样的写法看似随意,其实在为后文蓄势 。
蜀地多山川,地形崎岖,而楚地则多为平原,远远望去一片苍茫 。因此,李白在第二联则写出由蜀入楚的景色变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联写得阔大辽远,笔力雄峻 。荆门山脉绵延到远处,山势越来越低,与远平野渐渐融合,此处的“尽”字就带有连绵不断之感 。
荆门山下的长江水,汹涌澎湃,奔腾直泻,并不因地形渐平而减少威势,故而他说“江入大荒流” 。其中的“入”字别有神采,杜甫曾有诗写瞿塘峡的长江水,“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江水奔腾而下,流向平野,岂不是“入”么?这个“入”字江水之势写得声势惊人,并且把它涌入平野的形态写得极为形象 。
△王和尚读诗:江入大荒流
再细思“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联 。前句写静景,后句充满动感;前句写远眺,后句视角则是俯视;而整联写景非常广阔有力,非常切合李白对眼前之景既感到新奇,自己又心潮激荡澎湃的情绪 。
王和尚常说“诗人的心胸决定其视野与笔力”,李白豪情天纵,飘逸不拘,故而他有“胸涵宇宙”的魄力,也有“俊逸凌云”的笔力 。从这首诗的中二联可以明显看出其特点 。
有趣的是,杜甫也有一联写得妙绝,道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作为李白的“超级粉丝”和“小迷弟”,此联一般都认为是从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化用而来 。细思其手法与笔力,确实颇有相同之处 。但,应该指出的是,杜甫之句乃是写夜景,李白之句则是写昼景;杜甫之句写得雄浑,李白之句写得壮阔,这是两人经历不同,思考不同所致 。
- 肉酱包的做法和配方
- 分享意境唯美的3首雨诗 写雨的诗歌有哪些
- 牛油果怎么选
- 最知名的15首中秋诗 有关中秋的诗句有哪些
- 煮好的羊肉有膻味怎么办
- 抑郁症测试题BDI和SDS测的准吗?
- 白胎菊的作用和功效?
- 熊猫住在哪个地方?需要怎样的居住环境?
- 找老婆 追老婆的经历
- 魂武者类似的手游 魂武者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