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总是充满了童真与野趣 。
冰心曾说过:“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 。”小孩子的世界,是很纯粹的 。最近在教小孩子学唐诗,穿越到唐朝,看到唐朝的小孩子钓鱼时的情况——就是这首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在第一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中,出现了“稚子”这个词,“稚子”就是小孩子 。“垂纶”就是钓鱼 。那么,“蓬头”是不是说这个小孩的头发像蓬草一样乱糟糟的?说实话,我曾这样理解过 。因为在古代,男孩也是留发的,不像我们现在剪得短短的 。所以“蓬头”主要是指这个孩子的外貌,既突出他是一个乡野孩子,也写出他年龄不大,更真实可信,也显天真可爱 。这句诗就是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可爱小孩正在学钓鱼 。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诗句中的一个“学”字,用得很精妙,说明这个小孩钓鱼技术还不熟练,还处在学习阶段 。所以后面他的行为就很容易解释得通,比如随意侧坐莓苔等 。
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莓是一种野草;苔,就是苔藓,“莓苔”就是指河边生长的小草和苔藓 。这里还有一个字“映”,我们经常会组词“映照”,还会说“河边柳树的枝条映在水中”这样的句子,“映在水中”的“映”就是“照”的意思 。不过,在“侧坐莓苔草映身”这句诗里,“映”是“遮映” 。所以这句诗可以这么理解:这个学钓鱼的小孩子侧身坐在草丛之中,身影都被野草给遮住了 。
我们想象一下,这个小孩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他是“侧坐”,不是稳坐,也不是搬个凳子坐,“侧坐”有随意坐下的感觉,正与小孩初学钓鱼的情况相符合 。
“莓苔”,是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植物,王维也说“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林间树下有青苔,夕阳斜斜地投进深林,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应到青苔上 。从“莓苔”二字,我们能够知道这个小孩选择钓鱼的地方阳光少,人不多,也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理想钓鱼处 。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会选地方 。
第三句“路人借问遥招手”,这里的“借问”指的是向别人打听 。现在,终于出现除了“钓鱼的孩子”之外的人了 。第四句“怕得鱼惊不应人”中的“应”就是回答 。这两句说路人问路,小孩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
从这个“招手”的动作看,也能说明这个小孩很聪明 。万一一开口,把鱼都吓走了,自己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小儿垂钓译文及注释 小儿垂钓古诗解释意思】那是不是说小孩对路人的问话漠不关心,毫不理睬呢?应该不会 。说不定在“招手”以后,路人走过来,他向“路人”低声说话,告诉他该怎样走呢 。
为何有此判断?原因有两个 。
一是要看到诗中,用的是“招手”,而不是“摇手” 。
我们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招手,一般都是让别人走近自己身边,比如你老远看见你的好朋友,你朝他招手,他看到你的手势过来,你们一起愉快地玩耍去了 。那么这个孩子也是,他看到有人问路,他害怕鱼儿受到惊吓不敢出声回答,连忙远远地招手让别人走近,然后他再悄悄地告诉别人路怎么走,没问题吧?
第二个原因就藏在诗句中呢,从始至终诗人都把这个小孩描写得那么细致可爱,可见是对他倾注了正向的情感 。他的所求得到回应,知道了前行的路如何走,心中轻松,才会细细述说这个小孩的可爱,否则急急忙忙赶路的人,哪里有心情留意与自己不相干的物事呢?
- 杜甫画鹰全文译文赏析 画鹰杜甫诗歌赏析
- 子路见孔子原文及翻译 子路见孔子文言文译文
- 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苏轼赤壁赋赏析
- 王冕求学的译文赏析 王冕求学文言文翻译
- 管鲍之交译文简单概括 管鲍之交翻译简短
- 核舟记译文简短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 咏萤火古诗并翻译原文 咏萤火李白古诗译文
- 小儿捏脊在每天的什么时候比较好?
- 村居这首诗的注释和译文 村居古诗原文翻译
- 小儿黄疸严重怎么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