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的全文意思 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精卫填海的全文意思 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 。有鸟焉,其状如乌③,文首④,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⑤ 。是炎帝之少女⑥,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⑦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⑧于东海 。
注释

  1. 发鸠之山:山名,相传在今山西境内 。
  2. 柘(zhè)木:柘树,桑树的一种,木质坚硬,叶可喂蚕 。
  3. 乌:乌鸦 。
  4. 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 。首,头 。
  5. 詨(xiào):呼叫 。
  6.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
  7. 溺:淹没在水里 。
  8. 堙(yīn):填塞 。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不幸沉入海底,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丢进海里,用来填塞东海 。
文化常识《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
《山海经》一书的书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 。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等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等的研究,均有参考 。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
启发与借鉴精卫填海是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形象,沧海固然浩瀚,而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伟大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难、奋斗不息的精神,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 。
精卫填海现在已经演化为成语,比喻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