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习俗三: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
七夕节的习俗四: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
七夕节的习俗五: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
七夕节的习俗六: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 。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 。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 。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
还有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 。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都会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 。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
而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 。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
七夕节的习俗七: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其实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 。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 。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
- 快过年了,你有适合农村鼠年春节的美好祝福语吗?
- 从来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被质疑重男轻女孙海洋回应
- 朗逸plus是国几
- 奔腾t99有六座吗
- 男性艾滋病有哪些早期症状?
- 为什么有些女生喜欢在胸前的衣服外面佩戴一条很重的链子?
- 手机在线和4g在线有什么区别
- 你周围有神童吗?你听过关于他们的什么故事?
- 饭后酸奶有好处吗
- 文山旅游景点有哪些景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