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一首千古名诗赏析和诗意 乌衣巷口夕阳斜全诗

《乌衣巷》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 白居易曾”掉头苦吟 , 叹赏良久” , 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 , 与其用笔之妙分不开 。全诗如下:
朱雀桥边野草花 , 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从诗的整体来看 , 四句皆是景物描写 , 且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融为一体 , 使得”野草花”、”夕阳”、”燕”等自然景观与”朱雀桥”、”乌衣巷”、”王谢堂前”、”百姓家”等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丰富的春景图 。诗的前两句是更纯粹的景物描写 ,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后两句则是在景物描写中暗含着情感的抒发 ,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 , 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
【最著名的一首千古名诗赏析和诗意 乌衣巷口夕阳斜全诗】但以上只是诗意的表层 。往深处挖掘 , 此诗的用词处处饱含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朱雀桥 , 历史上又称大航、大桁、朱雀航 , 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 , 时为交通要道 , 是六朝时期分布在石头城至清溪之间秦淮河上二十四座浮航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浮桥 。曾经气势恢宏的朱雀桥 , 如今却只剩得一些野草和野花 , 又怎能不为之动容甚至潸然泪下?”野花”二字用得极为巧妙 , 将盛极一时的”朱雀桥”与”野草花”同框 , 便是将历史的痕迹与今日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 , 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 且首句言此 , 为整首诗奠定了苍凉悲慨的基调 。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 , 因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而得名 。乌衣巷门庭若市 , 冠盖云集 , 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 , 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 。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等的艺术成就 , 与两大家族的历史 , 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曾经如此繁盛的乌衣巷与象征衰颓的”夕阳置于一句 , 同样是在鲜明的对比中凸显昔盛今衰的无限伤感与苍凉 。诗人立于乌鹊桥南岸 , 望着今已荒凉的历史旧迹 , 这里曾经历过的一切 , 仿佛时光倒流般萦绕在脑际 , 这是一种深沉的悲慨 , 是奈何不了而必然接受的真实 。
在这朱鹊桥边、乌衣巷口 , 还曾有王谢的旧宅 , 只是沧海桑田 , 当年的王谢之家 , 已变为平民百姓 , 燕子不知今夕是何年 , 只顾春来秋去 , 却不知此处早已换了人家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 , 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 , 王谢零落 , 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 , 用笔极曲 。”诗人用”旧时”二字 , 言明此时的飞燕仍是昔日的燕子 , 赋予其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 这样 , ”燕子”就具有了同”朱雀桥”、”乌衣巷”一样的地位 , 更加深了历史的沧桑感 。
此处的”飞燕” , 表面看是作者真实所见之燕 , 实则暗含着作者独具匠心的文学艺术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 。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 , 明年故复来者 。其将逝 , 剪爪识之 。其后果至焉 。”很明显 , 燕子不可能有四百年的寿命 , 此处的燕子已成为一种文学形象 , 其寿命长短无关紧要 , 只要在符合文学世界的整体氛围便可 。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 , 从而在历史的沧桑感中加入了诗意化的成份 , 因而备显哀恸苍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