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思想内容概括 李清照的词的特点和风格( 三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句名句,词人实在乏味,想去船,雇个双溪的舴艋舟,但想到只有自己一个人去赏析美景,恐怕也没有什么好的心情,只能勾引起更多的愁绪来,还是作罢了 。
晚年的李清照,没有亲人,没有生活的寄托,只有对年轻生活的怀念,这份愁绪足有几十年之长,怎么能不厚重呢?
对李清照词的特点,以靖康之难的1127年为界,我分成前半生和后半生两个阶段来写,每个阶段都总结了3条李清照词的分类,并且举例说明,读者可以读更多的李清照词,大概出不了这6个分类 。
李清照词的特点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后人给归结为易安题,是一个很有特点的词人,可以说独创一派 。
从李清照现存的90首词中,提炼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
1.精心提炼口语,将词口语化 。
通俗易懂是李清照词的特点,全词清醒明朗,易于理解,并且口语化 。这一特点与李煜的词有着相似的特点 。
比如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就是口语化的写作风格 。
而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
明朝,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 。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 。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
也是将词口语化的典型代表,“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读起来就像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一样 。
2.善用白描的手法,将复杂的内心,抽象成生动的景物来写
比如这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的思想内容概括 李清照的词的特点和风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为了描写自己内心的忧愁,李清照只用了16个字,就把这份愁写的淋漓尽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复杂的不易描述的内心之愁,写的非常形象、生动,让读者能够很容易的联想到,李清照描写的愁到底有多愁 。
3.擅长运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诗词读起来更加的形象生动,也更有韵味 。
比如《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用海棠花的红,来代指自己少女思春的心,用海棠花的绿叶,来描写大风吹落红花的伤感之情;
比如《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又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和黄花比瘦,描写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之深,以至于消瘦了自己的身体 。
李清照对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的自然生动,意喻传神,在词人中非常少见 。
4.李清照词有着明显的士大夫之词的特点
历史上一般说是李煜开创了“士大夫之词”,将词从描写娱乐场所的吟唱的“伶工之词”上升到“士大夫之词”的高度,描写国家与百姓的存亡离别 。
李清照的《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写的就是靖康之难后,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生活下的百姓情感,已经是“物是人非”,面对国破家亡,只能“欲语泪先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