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何时能够) 的美好愿望,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基于由眼前的孤寂苦况,展现对于幸福团聚的憧憬 。
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想“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 。
最后一句是一个巧夺天工的嵌套:在未来时中,套入了现在时 。待我们重逢团聚之时(未来),在西窗下剪着烛花(未来),聊聊蜀地的生活、漫长的夜雨、我们的思念之情(现在) 。
这个结构,比《百年孤独》的开头,更加精彩和巧妙!
贰 特立独行的重复
本诗第二个高明之处,在于重复出现的“巴山夜雨” 。
众所周知,创作应避免重复,但在这小诗中,李商隐用了两次“巴山夜雨” 。这是何用意呢?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 。
第二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诗人想象中,他返回故乡,与妻子秉烛夜谈,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两个“巴山夜雨”的虚实不同 。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创作背景介绍
李商隐的妻子是当时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 。开成三年,王茂元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将爱女嫁给了他 。婚后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互为知己 。王氏还十分有才华,夫妻二人经常联句 。
李商隐曾有诗句:春风犹自疑联句,雪絮相和飞不休 。可以想象,当时李商隐曾和妻子一起联句,一句接一句,不休不止 。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虽然是父母之命,李商隐却在《摇落》诗中写道: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 。与王氏的结合,李商隐觉得太晚了,可见两人十分的投缘 。
遗憾的是,李商隐大部分时间在外游历,夫妻俩聚少离多 。
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唐代,蜀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诗豪”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李白也感叹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李商隐一生坎坷颠沛 。不到十岁,父亲病逝,从此跟随母亲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 。他是长子,还背负着支撑门户的责任 。李商隐在作品中曾提到,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
然而,唐末的党争严重,李商隐恰恰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抑郁寡欢 。最终于大中末年(公元858年),病逝于郑州 。
他两次入蜀,第一次在大中二年,试图投靠剑南东川节度使杜悰,那一时期妻子王氏留在长安;第二次在大中五年,试图投靠梓州刺史柳仲郢 。
有人考证,此诗作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间,即李商隐第二次入蜀,而妻子王氏于大中五年夏秋间病故 。为此,曾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寄给长安的友人,而并非妻子 。
但是,唐代的交通闭塞、通信手段也十分落后,李商隐写下这首诗的时间,与妻子离世的时间相隔不远,当时他极有可能并不知道妻子已经病故 。从诗作的内容和情感来看,也更符合寄与妻子的感情 。
这样看来,这首《夜雨寄北》更增添了一分悲剧色彩 。
- 向国旗敬礼寄语
- 句句暖人心的百条真挚寄语 对学生的祝福的话语
- 新学期老师寄语
-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谁的诗句
- 中秋节经典寄语祝福2022
- 中秋节日寄语送老师大全022
- 小学开学寄语
- 东北朝向的房子风水图解 西南朝东北的房子风水
- 中秋节日寄语送老师2022
- 企业中秋寄语简洁精致2022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