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苏轼原文及翻译 西江月苏轼全文翻译( 二 )


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 路转溪桥忽见 。
这首词 , 是辛弃疾被罢官闲住上饶时所作 。词作描写江西上饶县以西四十里外的黄沙岭风光 , 在夏秋之交的一个傍晚 , 辛弃疾徐行在黄沙道中 。
当时明月冉冉升起 , 惊醒了栖息在树枝上的喜鹊 。一阵清风徐来 , 远方传来了蝉的鸣叫声 。田野里稻花飘香 , 看起来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
正陶醉于眼前的景色 , 高兴着呢 。抬头看到天空中点缀了七八颗疏星 , 转瞬间 , 山前却飘来三四点细雨 。急匆匆赶路回家 , 茅屋还在村落的树林边上 。本以为很远 , 但没想到过了小桥 , 看见了家 。
这首词写得特别轻快 , 上阙写作者见到田园风光 , 用稻花香带出对丰收的期盼和喜悦之情 。下阙风云突变 , 天空中下起了小雨 。
作者想要避雨 , 又担心离家太远 。没想到 , 转过一条小桥就看见了家门 。实际上是因为他的心情太好了 , 步履特别轻快 , 所以两三步就走了回去 。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当中风格最为多变的一位大家 , 他与苏轼最大的不同就是 , 苏轼即使在抒情的时候 , 也会显得比常人更加豪迈 , 洒脱 。
苏词表面上不言志 , 词作中总是体现出一种出世的思想 , 而辛弃疾则是与他完全相反的 。辛弃疾的词作 , 不但有“醉里挑灯看剑”、“长剑倚天问谁”的剑侠豪情 , 即使在他的婉约词作中 , 描写忧思之时 , 放眼的也是家国大事和天下黎民 。
辛弃疾除了是一位大词人 , 更曾是一名义军领袖 , 后来入朝为官 , 是真正出类拔萃的高人 。他豪放词写得好 , 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 。可是 , 他的婉约词也不输豪放词 。
不论谈文论武 , 辛弃疾都堪称奇才 。借词“言志”本是辛弃疾词作的特色 , 即使在这一首不言志的词作中 , 他也透露出一种对黎民生计的深切关怀 。
苏轼的《西江月》写风景 , 却处处在写“我” , 而辛弃疾的《西江月》写的是“我” , 着眼点却是在世间的风景 。他之所以会写下“稻花香里说丰年” , 这说明他和百姓的心意其实是相通的 , 他是真正地关怀着天下黎民 。
因此 , 他是用一种“入世”的心态来创作的 。叶嘉莹先生谈辛弃疾 , 认为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词作家 , 因为他是用他的生命来写词 。
辛弃疾把自己一生的志向都铸入词魄 , 以碧血丹心来进行创作 。他的精神是杜甫所谓的那种“葵藿向阳”的精神 , 永远青春焕发 。
结语“出世”与“入世”是两种不同的心境 。苏轼的词作多半表现出一种“出世”的心态 , 而辛弃疾则是“入世”的 。普通人往往认为 , “出世”超脱 , 把功名利禄 , 王图霸业都看淡了才是正理 。事实上 , 心系家国、踌躇满志 , 我看也不错 。
“出世”和“入世”就是人生中的两条道路 , 分别指向不一样的方向 。但是走到末端 , 它们又会再度交汇到一起 。此即所谓:殊途而同归 。在人生到达终点前 , 应该选择走哪一条路 , 只问自己本心 。所以苏词固然充满了性情 , 辛词亦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