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拟挽歌辞其三赏析 挽歌陶渊明原文翻译( 二 )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陶渊明《拟挽歌辞》
古代的生死是一件礼仪大事,活着的人宁可节俭,也要预备给上天祖先祭祀的食品,以及浩大的礼仪 。这样做的目的是感恩自然与先祖,以求得庇护 。这种精神上的慎终追远,虽然造成很多浪费,但是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有着正面稳定社会凝固精神的作用 。
但陶渊明却发现了其中的破绽 。因为对于死去的人来讲,活着可能节约,死后却祭酒满杯,然而却再也喝不到 。那些美酒就摆在坟头,亲人就在身边,但是对于躺在泥土中的人,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如果有灵魂,有那么一点愿望,也看不见,也说不了话 。
昨天还在楼房里睡觉,今天就睡在荒凉里 。一旦踏上了死亡,就再也没有回头路 。
实际这也直面了生死这个浩大的命题和难题 。死亡对于活人和逝去的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那些祭祀和悲哀有那么重要吗?
对于活着的人,隆重的祭祀是寄托哀思的一个重要表达,但是联系到古代物质有限,就可以看到这个中间的浪费 。陶渊明是清醒知道这种浪费的 。对于中下层人民,物质的寒苦,更寄托虚无缥缈的祭祀和庇护,反而让生存更加艰难和刻薄 。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拟挽歌辞》
死亡就是死亡了 。在九月里送行下葬,灵柩会路过荒草和瑟瑟白杨,到处是坟墓,荒无人烟 。当墓穴被封住的时候,落去永恒的黑暗 。就算是达官贵人也不免这一天 。而送葬的人还会离开,开始自己的生活 。自己的亲人或者会悲痛,但是不相关的人已经开始了正常的生活 。
死去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就是将最后的遗骸化作了山岗土壤,和自然同在 。
陶渊明这组诗悲观吗?自然蓬勃的人生看到了这中间无限的悲凉,永远和荒草作伴,甚至连灵魂也没有独自一体,成为仙鬼,陶渊明解构着至少当时许多人对灵魂的理想,对死亡以后生活的憧憬,有黄泉,有灵魂,有轮回 。非常朴素的现实主义看待生死 。
这反而是一种朴素的乐观 。所谓达人知命 。
他以丧葬前后来看待死亡,死亡就是身体的生机不再,如同自然的花草树木生灵一样有自然的周期,虽然人间有无数的祭祀和悲哀,而最终肉体化作了泥土,灵魂飞散 。
但是他并不特别的悲哀 。只是觉得人生前要努力过好活人的日子,反对过分的祭祀 。而最终的宁静是身体和灵魂都化作了自然的一份子 。这就是他的生死观 。
这组诗历经接近两千年的岁月,仍旧有特殊的魅力,它让人思索死亡以及后事,思索人面对生死的态度,思索人应该如何慎终追远 。陶渊明虽然没有直接点出厚养薄葬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当时盛行的已经深入民间的神仙鬼神之说,厚葬的风俗传统,予以了深邃冷静的体验与反驳 。
而且“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一种特殊的无惧生死的大气和豁达,反而激励许多人,执着生命的创造与华彩,不辜负生命本身 。
清明节是国人祭祀先祖,扫墓的好时节,不妨来看下陶渊明的诗,里面有醇厚的山水自然之气和旷达的生死感怀 。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