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表达思念的诗句 望月有感古诗原文

笔者相信 , 多数唐诗的爱好者都会知道 ,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 。
笔者记得在少儿时 , 最喜欢读白居易的诗《卖炭翁》:“ 卖炭翁 ,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 两鬓苍苍十指黑…… ”;且还有《长恨歌》:“ 杨家有女初长成 ,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 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的诗 , 不仅题材广泛 , 而且形式多样 , 通俗易懂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并解析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
配图来自百度 鸣谢原创作者
据考证 , 此诗应作于贞元十五年春 ,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叛军 。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 也就是此诗在【题记】开篇里所说的“自河南经乱” 。这首诗 , 大约也就是写的当年秋天 , 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 , 第二年春天又在长安考中进士 , 随即便东归省亲时的那段心路历程 。
望月有感
作者:(唐)白居易
【题记】自河南经乱 , 关内阻饥 , 兄弟离散 , 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 , 聊书所怀 , 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
时难年荒世业空 , 弟兄羁旅各西东 。
田园寥落干戈后 , 骨肉流离道路中 。
吊影分为千里雁 , 辞根散作九秋蓬 。
共看明月应垂泪 , 一夜乡心五处同 。
【笔者译成白话文】
因为当时的战乱 , 导致关内地区爆发饥荒 , 祖先产业荡然一空 , 我们兄弟也天各一方 。
在战乱过后田园已经荒芜无人耕种 , 在逃亡的沿途中有许多家庭骨肉流落离散 。
顾影自怜 , 流民好象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 , 酷似那无根的秋蓬 , 所以逃难之人看到月亮便伤心流泪 。
由于一夜思乡的心情与分散在五地的家人相同 , 我便写成这首诗记录此时的感想 , 再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 , 在乌江的十五哥以及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同看 。
应当不难读懂 , 这应该是一首感情悲伤的抒情诗 。它着意于描写历经战乱之后 , 诗人怀念分散于五地的兄弟姊妹思念之苦 。读之 , 令人感同身受 。
【笔者解析】
诗的前两联 , 便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背景开篇续以亲身经历 , 并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芜、手足离散的这一苦难现实生活 。
尤其是诗中“吊影分为千里雁 , 辞根散作九秋蓬”这两句 , 最能彰显其战乱中的离人之苦 , 所以才会被后世人口口相传至今不衰 。诗人以“雁”与“蓬”比喻兄弟姊妹离散天各一方 , 一个个都似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顾影自怜;他们极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 , 随着萧瑟的西风飘飞远去 , 踪迹无定 。
待到战乱纷争终于结了 , 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 , 骨肉亲人仍然流离失所 。作者用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历来 , 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 , 而其所有的不幸又都得由人民来承担 。国家是兴还是亡 , 最苦的也都是百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