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冬至阅读答案 冬至古诗杜甫的意思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 , 忽忽穷愁泥杀人 。
江上形容吾独老 , 天边风俗自相亲 。
杖藜雪后临丹壑 , 鸣玉朝来散紫宸 。
心折此时无一寸 , 路迷何处见三秦 。
杜甫这首《冬至》从题材上看属羁旅诗 , 抒发了对流离异乡与仕途无望的伤感与迷茫之情 。
首联 , “年年”对“忽忽” , 对偶、叠词妙用 , 表现时间飞逝 , 又是一年冬至 , 而长期漂泊的诗人仍然有家难回、穷愁潦倒 。
依据《诗源辨体》的点评:“年年”(按指《冬至》)一篇 , 虽通体对偶 , 而淋漓骀[dài]荡 , 遂入小变(和以前不同) 。一般律诗 , 首联尾联并不要求对偶 , 可是诗人却有意为之 , 八句皆对 , 何故?只因一气呵成 , 舒畅淋漓 , 故脱口而出 , 并无违和感 。所谓“情到深处句便工” , 读来感同身受 。
首句“长为客”三字 , 可为一诗纲领 。四联都围绕着“长为客”而展开 。“至日” , 即冬至 。呼应标题“冬至” 。冬至 , 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 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 , 起源于春秋时期 ,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
不得不说 , 全诗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莫过于“泥” 。泥 , 表示沾着、黏着 , 让人无法摆脱又苦于其中 。准确表达了诗人多年来作客他乡 , 生活穷困而愁苦不堪的情态 。同时 , 这个“泥”还会让人联想到冬至日的雨雪天 , 诗人经常行走在真实泥泞的道路上 。这个泥 , 既有本体的表述 , 又有深层的寓意 。所谓一字难改 , 就是说的杜诗吧 。
颔联 , “江上”二字 , 点明写作地点 。唐代 , 已有以“冬至”为节的风俗 。这样的节日本应在家 , 摆上好菜 , 温壶好酒 。可是诗人却做不到 , 他们一家人正在江上四处漂泊 , 生活没着没落 , 归途无期 , 仕途无望 。也许 , 正是在江上 , 诗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节日 , 才引发了诗人堆积如山的感叹与忧愁 。诗人的容颜 , 早已在漂泊中形容枯槁 。为什么用一个“独”呢?真的是只有诗人一个人老去么?当然不是 , 这一个“独” , 是为了与下文天边风物呼应 。山河未变 , 而人先老 。“自相亲”三字 , 也是用得非常老练 , 呼应首句“长为客” , 正因长时间他乡作客 , 才能与这些异地风俗相互亲近 。
颈联 , “杖藜雪后”对“鸣玉朝来” , “临丹壑”对“散紫宸” , 通过写诗人在雪后拄着杖藜面对山沟 , 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 , 散朝后离开皇宫的往事 , 表现了诗人在长期漂泊后的年老孤独 , 与回忆曾经出仕入朝的得意形成鲜明对比 。
通读中间二联 , 不难发现“江上”句为实 , “天边”句为虚;“杖藜”句为实 , “鸣玉”句为虚 , 诗人采取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 给人一种强烈的时空穿越感 。
尾联 , “心折”意为伤感到极点 , 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一寸 , 指心为方寸之地 。这一句 , 纪晓岚认为是凑字数 , 为全诗之败笔 , 亦有人认为过于苛责 。实际上“无一寸” , 正表现了诗人在这样特殊日子感伤的程度 。路迷 , 标明诗人找不到出路 , 也预示着战乱又起 , 切断了诗人回乡的路 。可即便诗人过得如此落魄 , 仍然心忧天下 , 寄希望于朝廷 , 能够平定战乱 , 收复河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