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译文简短 核舟记翻译及原文( 二 )


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 , 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 , 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 , 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 , 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 , 然后用“嘻 , 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
3.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
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 , 先整体后局部 。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 , 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 , 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 。
4.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 , 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 , 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 , 高起而宽敞 , 十分引人注目 , 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 , 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 , 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情景 。
三、板书设计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空间顺序)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 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 , 不过 , 作为艺术品 , 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 , 它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欣赏微雕艺术 , 品析语言特色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
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 , 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
明确:奇巧 。
3.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 , 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 , 也只有因势象形 , 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高可二黍许”一句 。
明确:本句介绍“核舟”体积 , 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 , 呈现空间立体感 , “八分有奇”与“二黍许”准确而形象地点明了核舟的体积 。
2.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 , 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 , 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 , 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 , 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
3.领会“山高月小 , 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 , 水波不兴”的意境 , 抒发感悟 。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 , 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 , 可以看出 , 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 , 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 , 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 , 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 , 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 , 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