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五言律诗摘抄和诗意解答 渡荆门送别古诗翻译和赏析( 二 )


从个人才华来说 , 李白、杜甫、王维都是顶尖好手 , 是时代代沟让李、王二人无法成为“诗圣” , 是仕途际遇让李、杜二人无法成为“诗佛” , 是个人性格让杜、王二人无法成为“诗仙” 。
这和《渡荆门送别》有什么关系?和王绩的《野望》又有什么关系?
王绩的《野望》大概在640年左右写成 , 是最早的五言律诗 。这也说明一点 , 五言律诗格式的形成要远早于五绝、七绝、七律、排律这些格律诗格式 。李白在推动七绝、杜甫在推动七律的时候 , 五律早已经成熟得不能再完备了 。哪怕是不爱好格律的李白 , 五律也是一种精通的体裁 。或者这么说 , 五律算是打通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媒介 , 而精通古体诗的李白 , 对这种后来被定为近体诗的五律 , 也是个中高手 。
我们都知道李白歌行体、七绝、五律写得好 , 却不知道为什么 , 现在知道原因了吧?
因为五律对于他来说 , 就是古风 。
李白的五律并没有遵守后来杜甫、岑参时期律诗的普遍文法 , 就是到如今旧体诗人还在遵守的“起承转合” 。这并不是因为韩愈对文法的散文化 , 也不是李商隐对文法的朦胧化 , 李白的五律文法 , 上承南北朝 , 而最直接的 , 就是上承王绩 。
王绩的《野望》前面有专门分析 , 我们看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 和《野望》在哪些方面有传承 。

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这首诗实际上并不是送谁的时候写的 , 而是李白二十六岁出蜀时有感而作 , 也就是送别自己的意思 。尾联也有交代“万里送行舟” , 所以去掉“送别”二字 , 就叫《渡荆门》也是可以的 。
起句仄起仄收 , 是一首仄起不入韵 , 押平水韵“十一尤”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是严格合律的 , 仅有第七句“仍怜故乡水”是“平平仄平仄” , 这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 , 即“鲤鱼翻波” , 是极其常见的变格 , 不是出律 , 如王勃的“无为在歧路”等等 , 都是这种现象 。
平仄另有专栏讲解 , 这里就不细谈 。我们知道它严格合律就行 。
颔联“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颈联“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严格对仗 , 符合律诗中二联对仗的要求 。
所以这首五言律诗是严格遵守格律要求的 。
我们来看内容 。
“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代地点、事由 。
我乘舟渡江到了遥远的荆门外 , 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颔联就进入荆门外的景色描写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 , 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可以一较长短 。个人很怀疑杜甫是在化用李白的这两句诗 , 他在写《旅夜书怀》之时 , 前后虽然相差几十年 , 但是以他对李白的崇拜 , 看到相似的情景 , 想起偶像的两句诗来并化用成自己的句子 , 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
当然 , 平心而论 , 杜甫的诗句感觉更好 , 有星、有月、有平野广阔 , 大江涌动 , 和李白远眺山川、大江的感觉还是有差异的 。但是两者抒发的感情是相似的 , 所谓英雄相惜 , 和而不同 , 都是好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