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中药里要加甘草 什么情况下才不加甘草

平时去开中药方子 ,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 就是很多中药里都会加一味药材 , 那就是甘草 , 这是为什么呢?甘草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要是开中药不加甘草又是为什么呢?
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 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 , 大部分中药药方都搭配了甘草 , 因为其性平 , 药性和缓 , 与寒、热、补、泻各类药物同用 , 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 , 有调和百药的作用 , 故而不少人多习惯在中药处方中加入甘草 , 且将其称之为是中药中的“国老” 。
如《伤寒论》中有用甘草与黄芩、黄连、干姜、半夏等同用 , 以协调寒热 , 平调升降 。
改善中药汤的苦味
【为什么很多中药里要加甘草 什么情况下才不加甘草】中医上有“十方九草”的说法 , 也就是说大多数开的中药方子里都会加入甘草 , 这是因为甘草的味道微甜 , 而很多中药的味道是较苦的 , 添加适量的甘草进去能调和其中的苦味 , 改善中药汤的苦辛味道 , 同时还不影响整道药方的功效 , 比放糖要好得多 , 这也使得甘草在中医儿科处方中用得比较多 , 就是因为孩子吃药怕苦的原因 。
缓解药物毒性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 , 甘属土 , 土居中 , 所以甘草能“温中” , 而由于中医认为凡毒遇土即化 , 因此甘草有“九土之精” , 能解所有药物或食物毒性的作用 。
如《伤寒论》中用甘草与附子、干姜同用 , 可防温燥伤阴 , 还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将甘草与大黄、芒硝同用 , 可缓其峻下之势 , 使泻不伤正 , 还可缓解大黄、芒硝刺激胃肠引起的腹痛 。
有补虚止咳的作用
常开的中药方有两类:一类是咳嗽痰多方;另一类是补虚补气的方子 , 而在两类方子中甘草均有起到相应的补虚止咳作用 , 如《伤寒论》中用甘草与人参、阿胶、生地黄等补气养血药搭配 , 治疗气血两虚的症状;另外甘草归肺经 , 有祛痰止咳的功效 , 可用于寒热虚实多种咳喘 , 有痰无痰都有效 , 如治风寒咳喘 , 可配伍麻黄、苦杏仁食用 , 搭配半夏、茯苓可用于湿痰咳嗽等 。
什么情况下才不加甘草
甘草药性虽平 , 但也有其配伍禁忌 , 如以下情况下就不适合加甘草:
1、藻戟遂芫俱战草
根据中药“十八反”的说法 , 甘草反甘遂、京大戟、红大戟、海藻、芫花 , 也就是说甘草是不能搭配上述五种药材的 , 否则会危害健康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误用致害 , 虽甘草、人参亦毒药之类也 。”
2、湿病忌用甘草
《汤液本草》明确指出:“甘者若令人中满 , 中满者勿食甘 , 甘缓而壅气 , 非中满者所宜 。”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 , 凡因湿所致的呕恶、痰饮、中满、水肿等皆不用甘草 , 例如攻逐水饮的五苓散等 。
3、急证少用甘草
历代医家公认甘味药性缓而善守 , 甘草为甘味药之代表 , 其甘缓柔润之性 , 决定了它在急证运用中的局限性 。以《伤寒论》为例 , 阳明急下三证、少阴急下三证 , 都用不含甘草的大承气汤 , 意在避其甘缓 , 急下以存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